作者介紹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每個人都有母親,巴爾特的哀痛,也正是我們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彆的一部悼念書,最沉重的一冊懷戀語
★當代最著名的理論傢和文化評論傢羅蘭•巴爾特的內心密語和悲傷傾訴
★看哀痛作為一種情感,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間住的房間,是她故去時的房間,也是我現在就寢的房間。在她倚靠過的牆壁上,我掛上瞭一幅聖像(並不是因為信仰),我還總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終不再想旅行瞭,為的是能夠呆在傢裏,為的是讓那些花永遠不會凋落。
——羅蘭•巴爾特,1978年8月18日
內容介紹
1977年10月25日,羅蘭•巴爾特的母親在經曆瞭半年疾病摺磨之後辭世。母親的故去,使羅蘭•巴爾特陷入瞭極度悲痛之中。他從母親逝去的翌日就開始寫《哀痛日記》,曆時近兩年。
這是一部特彆的日記,共330塊紙片,短小而沉痛的話語,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伴隨著哀痛而起的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他對於哀痛這種情感的思考和認識。
羅蘭·巴爾特的母親於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辭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天不間斷地堅持寫哀痛日記。這是怎樣一種錶達?這是怎樣一種心情呢?我沒有閤適的言詞錶達,我能想見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語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標準紙上痛切地流淌,...
評分羅蘭·巴爾特在攝影劄記中提到瞭他的傢庭。他說,很長時間以來,他的傢庭就是他的母親,除此之外,一無所有。明白母親對他的重要性,也許有助於我們在閱讀《哀痛日記》時理解他的心情與狀態。 當然,這樣說可能有些不太準確,因為每一位母親對兒女都很重要,可惜的是,我們並...
評分不做姿態的愛 不矯揉造作,隻是去愛 隻有親人——母親—— 那是絕對穩定的存在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們纔會對純粹的愛情有著憧憬和渴望 但我們在打心眼裏希望愛情也同樣穩定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不相信它會穩定 於是我們需要證明,我們需要姿態——隻有互相印證,姿態纔能成...
評分——羅蘭巴特的最後悲傷 超越一切就是歸於平凡,永恒就是絕望,慈悲就是悲傷。 這是一部由語詞、不連貫的句子構成的書,它甚至類似一幅心電圖,讀者需要通過這些日記中反復齣現、變動甚微的詞語來推測羅蘭巴特整體的心理變化。 但是,破碎的形式與結構卻無損...
評分羅蘭·巴爾特的母親於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辭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天不間斷地堅持寫哀痛日記。這是怎樣一種錶達?這是怎樣一種心情呢?我沒有閤適的言詞錶達,我能想見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語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標準紙上痛切地流淌,...
“有人說:時間會平息哀痛。 不,時間不會使任何東西消失,它隻會使哀痛的情緒性消失。”
评分現在,到處——在街上,在咖啡館裏,我看到每個人都處在某種不可避免地麵臨——死亡,即非常準確地講是某種必定死去的情形之下。而且,我還清楚地看到,他們並不知道這一點。
评分這纔是書,就這種感覺,這種節奏
评分哭。
评分除瞭文化差異造成的有些地方不太懂之外,作者寫的每一個字都感同身受,甚至連心境曆程的發展都一模一樣。隻有真正經曆過這樣切膚之痛的人,纔會明白這是一件多麼哀痛的事情。我愛媽媽,我很想念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