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拿破仑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无论政治或文学,均有贡献。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发表于2025-04-02
九三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文/杰夫 法律的基本原则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近代以来,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依据公开的法律和规则来推定违法后果的基本依据。只是与大陆法系严格按照法律规则本身来判定以外,英美法系却自成一体,偏偏要根据案例不同,来具体做出判断。 而《九三年》一书中三个主人公最后...
评分又到了7月14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1789年的今天,欧洲历史以狂暴的面目出现: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随后,整个法国仿佛坐上了过山翻滚车,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拿破仑在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中相继粉墨登场,...
评分历史、道义与激情 ——论《九三年》中诗式英雄的三重世界 文/顾一心 引 言 “在小说领域里,取得最高地位的伟大小说家往往都不是属于雨果这一类型的。但雨果却靠他雄健无比的才力也达到了小说创作的顶峰,足以与世界上专攻小说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最伟大小说家媲美。” ...
评分一直以来,雨果被称作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这本书也被誉为为他经典的作品之一。 书中的理想人物,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却是个王党,雨果早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后来成为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保护过巴黎公社的起义者。他的那部悲惨世界里的马...
评分这本书是从书柜里翻出来的,人民文学1978年版,繁体字,定价1块1毛5,刚翻出来的时候带着一个阴潮发霉的味道,现在那味道消失不见了。 关于法国大革命我只有在学校学到的那点儿模糊印象且极其混乱,复辟反复辟,雾月热月的记时方式也让人糊涂,惟一印象深刻的只是罗伯...
图书标签: 雨果 法国 小说 法国大革命 外国文学 法国文学 九三年 文学
《九三年(插图本)》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在一个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把人性放在至高的地位,却绝想不到《局外人》《蝇王》更懂人性。相比于《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本书更明显的暴露了雨果叙事技巧的一个缺点:闲笔过多。
评分雨果的笔法拙朴浑厚,深沉大气,让人的灵魂又被清洗了。 另外,大陆有这么写国共内战的么?我们真可怜,我们连基本的善良都不尊重,本书的导读页非常可怜。
评分雨果的书,每次看来都打动人,冷漠的笔调下是殉道者深切的忧思.上大学后一定要学法语好看原文.
评分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法的规则下,人性的骤现。当道义和价值激烈对立时,一生对于法的坚守,一死捍卫人情的真挚。虽然悲剧,却也童话。
评分雨果晚年浓缩的笔力真是力道雄浑。用前半本书的铺垫创造出了一个被战斗和火焰所包围的小小的舞台,再把革命军与叛军、保皇派叔祖父与共和派侄孙、教士与贵族、教师与学生、生(梯子)与死(断头台)等各种身份之间的冲突全部压缩到这个舞台上释放出来,最终以磅礴的力量推向高潮戛然而止,结局看得人头皮发麻。死牢里西穆尔登和郭文那段关于革命和人道、当下和未来的对话读得我哭了出来——“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看”!
九三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