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966年 《电车》(The Tram) 短故事片 《办公室》(The Office) 纪录片 1967年 《一致请求》(Concert of Request)故事片 1968年 《照片》(The Photograph) 纪录片 1969年 《洛兹城》(From the City of Lodz) 纪录片 1970年 《我是个士兵》(I Was a Soldier) 纪...
评分1966年 《电车》(The Tram) 短故事片 《办公室》(The Office) 纪录片 1967年 《一致请求》(Concert of Request)故事片 1968年 《照片》(The Photograph) 纪录片 1969年 《洛兹城》(From the City of Lodz) 纪录片 1970年 《我是个士兵》(I Was a Soldier) 纪...
评分那是一所奇妙的学校,是我上过的最好的学校,老师象对待年轻的同事一样对待学生。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更高,但它确实不同。一旦我明白这样的世界,我就知道我也能那样的生活。 --- 必须去审视你们自己的生活,不为写书或剧本,而是为你自己。今...
评分1.我对所有政治游戏不再感兴趣,但我对波兰本身感兴趣,这是我的世界,我源于此,而且毫无疑问,我将归根于此。 2.我过去常想,到一个地方看到三四十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的感觉一定很美妙,看看他今天是什么样子,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也...
评分孤独和痛苦在很多人是负面的 而在大师心里却成为正面的,成为其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每每在其他国家的人们的文字里,虽然经过了转译 但是我愿意相信翻译他们的人也是充满敬意和喜爱的心去翻译的 我翻译过英文的东西才有那样的体会 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翻译实在是枯燥的事情 基...
图书标签: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 传记 导演 波兰 自传 艺术 Kieslowski
1996年。克里斯托夫·基邪斯洛夫斯基英年早逝,电影界顿时失色。《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及《红》、《白》、《蓝》三部曲给基氏来了世界级电影人的美誉。基氏为人出奇低调,甚至对自己的工作和天赋也不太经意。不过书中这些坦诚、细致的访谈显示出他对电影的一种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激励他度过了波兰在二战及战后那一段纷乱的岁月。
基氏致力于电影事业也映照出波兰重新寻找自我的斗争。随着)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东欧诸国变故,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心也转向法国。辗转于波兰、法国期间,基氏创作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最重要的电影作品。
有着与东欧相似历史背景的中国读者,是很容易心有戚戚焉的
评分和塔可夫斯基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心也充满了疑惑与不自信,认为自己并没有天赋与才华,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不经意”拍出来的作品,却又能击中许多人的生命。他告诉年轻人要多审视自己的生活,不为其他,只为自己。这一点至关重要,看清了自己也就看清了全部,这也是他的作品成功的原因所在
评分纪录片不应该影响主角的情感,不管是变好或者变糟,他必须表现的是他真实的自己。 “我们对一些理想的憧憬和想法,总是在某个地方与浅薄、卑鄙的事情发生冲突而不堪抵挡。” “人们应该工作,应该对工作感到满意,应该高兴,应该爱共产主义,应该相信共产主义的未来,应该相信他们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那就是社会写实主义。他们拍摄一些电影来表明什么事应该怎么样,而不是展现什么事确实是什么样。” “我们每一天都面临一些足以结束我们一生的选择,而我们却对此全然不知。” “罪恶源于人们某个点上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带来善行,源于一定的挫折,与他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干坏事没有什么关系。...如疾病以及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只是证实了他的悲观。”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比较唯心主义的,他赞成本质决定存在。相信外在是内在的反映。但是同时又是存在主义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矛盾,也是这种悲观给了他一种苍白无力的洒脱。 悲观的人才是真实的,才是心系天下的人,他们不欺骗自己,而是为世界的丑恶感到可耻。那些所谓乐观的人,往往只是为自己而活。 “我对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我周围的生活都有一种敌意和痛楚感。事实就是这样:每件事都被扭曲了,在这种生活中,没有真理,只有幻觉。”这种对国家的绝望正是其爱国与思乡的表现吧。 以一种思考的方式道出拍摄影片的过程和细节,随性却精彩。 一个人道主义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低调的人格,生活化的言辞,不乏深刻的感知。他充满正义感、他追求真实和坦白,他不屈服于体制,他为人们的虚假和世界的勾心斗角而感到失望和悲观,但他不为小偷感到可耻,但而是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他不评价别人。不摆架子。负责。他相信神秘的力量。预感、与直觉。甚至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分不清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回忆。 他喜欢给点暗示,但不喜欢隐喻或者象征,像费里尼,或像伯格曼那样。 他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唤醒了观众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或者曾经想过的东西。 基耶斯洛夫斯基口中的波兰和中国颇为相似,“在波兰,临时做的事多得多”,“工作实际上对他们并不重要”。 “我认为,如果你想真正关心自己、关心别人,你就应该经历一些痛苦,真正明白受苦的含义,这样你疼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疼。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疼,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不疼,就不会珍惜这种没有疼痛的感受。” 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大义凛然的无畏态度,看了竟令我感动异常。 “即使我们付出,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我们享有一个对自己更好的评价?” 基耶斯洛夫斯基继承了波兰学派“反体制”特征,只是似乎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以一种绝对温和的态度来挑明对当前道德的忧虑,他的真诚和勇气在近乎绝望的语气中流露。 这样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我性格的缩影。 重温《双生花》和《三色》、《爱情和谋杀短片》
评分他的电影没怎么看过,但这本书很认真地读完了。合上书后,也没有特别想看他电影的欲望。但仍被其人生经历吸引。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一书后面章节皆由《红·白·蓝》引出,也可看出基氏电影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评分一名真正伟大的导演只为自己的内心创作,而他的作品却也因此直击每个观众的内心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