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兹・墨菲
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出生于费城,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此前曾经在华盛顿大学任教,也曾任台湾大学和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从1954年到1956年,他是驻亚洲外交官联合会主席。1974年获密歇根大学突出贡献奖。作为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墨菲曾担任《亚洲研究杂志》、《密歇根中国研究报》以及亚洲亚洲研究协会主办的《专论》等刊物的编辑。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福特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慈善捐赠会和美国学会理事会都接纳他为会员。墨菲是以为多产作家,著有《上海 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1953)、《地理学入门》(1978)、《一项新的对华政策》(与他人合作,1967)、《地理学的研究范围》(1982年第三版)、《条约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1970)、《中国出迎西方:条约口岸》(1975)和《毛主义幻想的衰退》(1980)。《外来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国》(1977)一书赢得了密歇根大学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他还担任密歇根亚洲研究计划负责人多年。
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它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著作。
从地理学定义上来讲,亚洲是西起苏伊士运河和乌拉尔山脉,东到西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部由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不计其数的岛屿组成,是幅员最为辽阔的一片大陆。不过亚洲的各个部分地理环境迥异,墨菲教授则根据气候的不同,将同受季风强烈影响的亚洲地区作为一个单一...
评分虽然被冠以“亚洲史”的名字。 但是,事实上,亚洲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大洲,亚洲在地域上有多数是相互隔绝的。 所以,这样的一本亚洲史实际上就是东亚和东南亚历史的组合。 中亚不可能被描述,文明起源的差别 融合的不一致 等等 他们和这本亚洲史中提到的亚洲似乎没有太大关...
评分当初买它的时候,是灵感突现,说是要增加历史知识; 可当枕边读物就难免太枯了一点,总是会阴差阳错地充当催眠剂; 不过细细品的时候,还是能看到一些,值得珍藏
评分当初买它的时候,是灵感突现,说是要增加历史知识; 可当枕边读物就难免太枯了一点,总是会阴差阳错地充当催眠剂; 不过细细品的时候,还是能看到一些,值得珍藏
评分罗兹·墨菲的《亚洲史》是一部材料充实有新理、观点材料纵横贯通的著作。它聚焦于伊朗以西、俄罗斯以南的“季风亚洲”地区,即东亚、南亚、东南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 国外教材深厚的学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大学教材差距一目了然,国内教材如果编写得好一点,也...
果然是费正清的学生,写作风格完全如出一辙,中国部分应该篇幅再大一点。本书给人另一个启发就是,季风亚洲能否当做一个完整的研究区域来构建较为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我个人表示怀疑,实在因各区域间历史发展轨迹差异太大所致。其相邻、边缘区域的历史进程尤其值得考察,在我国这是边疆学研究的课题,可以将它视作季风亚洲的子区域进行研究。另外,本书的地理决定论色彩较为浓厚,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季风亚洲仅因相同的季风气候、稠密的人口就将其视作一体?当然也不难理解作者的思维,是站在美国西方世界的“他者”来看季风亚洲这个“我者”的~
评分貌似,东南亚后面就没认真看了= =……用英文翻论语再翻回白话文之后是多么喜感……
评分我当时看的不是这一版的。
评分看多国史(大区域史)比看单国史更有感觉
评分看美国人眼中的亚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