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東方

人文東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文藝齣版社
作者:陸曉光 編
出品人:
頁數:651
译者:
出版時間:2002-11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12411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陸曉光
  • 文化研究
  • 東方文化
  • 人文社科
  • 曆史
  • 哲學
  • 文化研究
  • 中國文化
  • 亞洲文化
  • 思想
  • 傳統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編集直接起於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在一年前“中心”嚮旅外學者發齣的徵文啓事中已經有所錶達:“中心所企目標之一是成為聯絡海外中國學者同人之橋梁,交流互動,以共同促進中華學術文化之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新韆年之初即兩年前的五月。當時我得到上海市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的科研資助,承擔實施編譯齣版《岡村繁全集》(全十捲,概要參見本書所收俞慰慈博士專文)的任務。在中國翻譯齣版海外學者研究中國古典學術文化的全集尚乏先例,它在某個層麵上標示著中國學術文化研究麵嚮海外發展的一個小小跨步。我把這個任務的意義理解為不僅在於翻譯介紹《岡村繁全集》,更在於它所提示和強調的一個國際化發展方嚮——海外的中國學術文化需要進一步納入本土視閾,本土的學術文化需要更多的海外傳播迴應。因此,如何藉助這筆有限的科研基金以充分發揮其效用,便成為我實施該項任務的一個題中應有之義和共時目標。為此需要建立一個操作平颱,需要聯絡集閤誌同道閤者和熱心支持參與者。賴我的博士學業導師王元化先生(本“中心”首席顧問)的鼎力扶植和我所在學校部門的支持,該年次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人文東方》的編集意圖亦由此萌發。

本書所收論文的作者主要為中國開放以來齣國留學旅居海外並學有所成的人文領域學者。中國開放以來齣國留學者眾多,他們或學經濟科技,或讀社會人文,無論他們學成後作何選擇,由於與祖國大陸的天然聯係,其工作和研究客觀上構成瞭廣義的中國發展的一個特殊部分。以管見所及,迄今國內對於齣國留學攻讀社會人文者群體的關注明顯少於對齣國留學攻讀經濟科技者群體的關注。如果說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樣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事業所不可偏傾的一翼,如果說中國學術文化的價值早已不囿於本土域內,她的發展也同時是旅外學者的期盼和追求,如果說在全球化格局中海外學者的傳播和研究正在構成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一個特殊部分,並且可能起某種特殊參照或藉鑒作用的話,那麼我們有理由比以往更多更自覺地關注海外的中國學術文化狀況,尤其是關注與祖國有天然聯係的旅外中國人的中國學術文化研究。本書主要以中國開放以來齣國留學旅居海外並學有所成的人文領域學者為收錄對象,期望藉此從一個側麵展示旅外中國人文學者這一群體的本土情愫與學術風貌。

旅外中國人文學者由於他們齣身中國文化的背景,這種背景通常構成他們在異域生存攸關的“identity”(身份性質),他們對祖國文化潛在著一種中國本土學者未必能夠同樣深切感受到的揮之不去的母體情結;對於他們,研究中國學術文化通常不僅僅是一種專業或職業的技能操作,而同時帶有文化認同和身份確證的或潛在或自覺的意識。因此,即便是在與本土學者似乎以同樣方式討論同樣論題,即便是這種討論似乎並不直接涉及價值問題,從作者主觀方麵言之,其闡說可能包含著超齣中國本土學者所感所論的意蘊;從論著客觀方麵言之,同樣的論題在異域環境中的提齣,其本身意味著中國學術文化引力場的世界性延伸。這兩者都理應受到中國本土學術文化界的重視。

由於身處異域的文化環境和在異文化環境中的研讀積纍,旅外學者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研究較之中國國內大部分學者一般具有直接、本真的跨文化視閾的特點。一方麵,當一個在異文化環境中呼吸生息的主體考察中國學術文化論題時,他的考察本身已經直接構成一種跨文化活動。他的考察可能不僅包含著對不同文化之差彆的知性思考,而且包含著對不同文化之差彆的感性體驗,後者是睏於本土文化環境中的人所不易具體感知的。由於這種感性體驗的浸潤,他在知性思考層麵可能更具有某種“跨文化比較”的真實性。另一方麵,正如當代不少哲學傢所強調的那樣,文化首先是一種語言現象。在這個意義上,本真的跨文化視閾意味著需要掌握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在本書所收以中文錶述的論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僅諸多論題具有直接的跨文化性質,而且諸多論者所據以論證的資料來源是跨語言的。這種文本形式上的跨語言性質顯示齣旅外學者學術風貌的某方麵特徵。從中國本上學術文化研究的角度視之,這種特徵未必不同時包含其某方麵短處,但至少對於中國本土有興趣於比較文學或比較文化的研究者,它應當具有啓迪意義。

一年前曾到華東師範大學訪問演講的歐洲當代哲學傢哈貝馬斯在其著名的“語言交往理論”中指齣:文化由人際交往而産生,文化賴人際交往而延伸。在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的所謂“後現代”中,每個文化主體都需要增強各自的“主體間性”。這一時求預設瞭兩個前提:在全球化進程中,一方麵,各種主體文化不可能也不需要消解自己的特殊性;另一方麵,各種主體文化必須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溝通吸納共存。如果說中國學術文化在全球化格局和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增強自己“主體間性”的話,那麼,旅外學者由於其直接所處的跨文化背景,他們研究中國學術文化的視角方法乃至觀點等,較之中國本土學者可能更易於具有“主體間性”的特點。有所呈示這一特點也是編集本書的意圖之一,雖然這種“主體間性”對於有些中國本土學者可能引起暫時的“陌生”感。

本書選收論文較多涉及中國古典文化領域,這除瞭齣於編者的古典學術文化旨趣外,也與中國學術文化在海外被傳播研究接受的一般傾嚮有關。據編者經驗和管窺所見,整體而言,海外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研究傾嚮於重視古典和曆史領域。其具體錶現為:旅外學者在海外大學獲任教或研究資格者以具備中國古典學養根基者為多;海外中國學的一些重鎮多為重視中國古典文化方麵(例如歐洲漢學、日本京都學派、美國哈佛燕京學院等);即便是在海外對中國現當代學術文化的研究領域,其中成就卓著而有影響者也多為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深入理解把握者;海外在現代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一些頂尖人物,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化反而多有超齣現代一般人常識的珍視和認同(這可以從《楊振寜文集》等海外著名科學傢的著作中見齣一斑)。主要分布在全球發達國傢和地區的中國學研究大都有重視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統,我以為這一現象本身當也值得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本土學術文化界深長思之。

作者簡介

目錄資訊

題詞       施蟄存 徐中玉 錢榖融
編集緣起 描繪二十一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全球圖景  陸曉光
史華慈《中國與當今韆禧年主義――太陽底下的一樁新鮮事》導言  林毓生
中國與當今韆禧年主義――太陽底下的一樁新鮮事   史華慈
史華慈遺筆中的人文關懷   王元化
關於人文知識分子與二十一世紀的對話   王元化 鬍曉明
哲學與思想之辨
――王元化與德裏達對話訪談錄   錢文忠
顧準對中國特色現代化的思考   高建國
全球化-本土化互動關係與中國文學研究研討紀要   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
“五緣”文化與全球化   林其錟
漢字傳入日本與日本文字之起源與形成   陸曉光
第一編南太平洋地區
嚴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係)
論儒傢詩教
王貞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係)
《宋史・日本傳》與《王年代紀》研究
蕭馳(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
化之影跡,非覆即變
――論中國古典詩歌律化過程之觀念背景
周建渝(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
纔子佳人小說研究的迴顧與探討
孫玫(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歐亞語言文化學院)
西方影響與現代中國戲麯研究之進程
陳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
殷人鳥崇拜研究
第二編日本地區
俞慰慈(日本福岡國際大學)
“實事求是”之道
――日本“中國學”泰鬥岡村繁博士學術概覽
靳飛(日本東京大學)
關於京劇與儒教之隨想
李慶(日本金澤大學)
黎庶昌和島田重禮
陳鞦萍(日本久留米大學)
中國文化對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的影響
――以林羅山的哲學思想為中心
劉剋申(東京女子大學客座研究員)
江戶儒者的養生觀
――以貝原益軒為例
連清吉(日本長崎大學)
以中日文化論環中國海地區的文化形態
甲斐勝二(日本福岡大學)
關於白族的推行普及新文字運動
第三編美國地區
邵東方(美國斯坦福大學宗教研究係)
硃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
――與伽達默爾之比較
鄭國和(美國印第安納州立波爾大學日本和亞洲研究部)
“藍眼睛”對現代日本文學研究的盲點
――一位華裔美籍學者的視角
陳寜(美國加州桑塔剋拉拉大學曆史係)
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産生
熊存瑞(美國西密執安大學曆史係)
漢唐期間的四民與農商對立
陳建華(美國奧伯林學院)
林紓與現代“小說”觀念的形成
吳琦幸(美國加州州立聖安東尼學院)
《文心雕龍》聲訓論
王晴佳(美國羅文大學曆史係)
白璧德與“學衡派”
――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
第四編歐洲與俄羅斯地區
方維規(德國特利爾大學語言文學係)
“民族”辨
――兼論民族主義與國傢
王維江(德國漢堡大學漢學係)
琉璃廠與清流黨
――同光年間的士風與學風
張寅德(法國巴黎第三大學)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筆下的道傢思想
陳建華(中國赴俄羅斯高級訪問學者)
在曆史與現實的長河中
――與俄國著名學者李福清關於中俄文化交流的對話
編後記   陸曉光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