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重 排 本 前 言
六十年前,商務印書館創編《中國文化史叢書》,獨闢新徑,分門彆類,各為撰述,既顯示當年學術思潮和學人治學風格,亦發揚中國固有文化,為功至巨。故發刊伊始,即已蜚聲士林,見譽人口。迄至今日,猶受人稱道,蓋有由也。
叢書之中列有《中國疆域沿革史》,請顧頡剛先生撰述。顧先生慨然應允,然以諸務縈身,無暇執筆,要我先為搜集材料及起草。1934年禹貢學會初創,翌年得張石公(國淦)先生捐贈房捨,作為會址。顧先生邀我先期移居禹貢學會之內,以便著手進行工作。
當時正是國難當頭,日本帝國主義侵淩日甚一日,東北三省早已淪陷,其鋒芒及於山海關內,北京(當時稱北平)勢同前綫,幾有不可終日之勢。顧先生曾感慨地說:“吾人處於今日,深感外侮之淩逼,國力之衰弱,不惟漢唐盛業難期再現,即先民遺土,亦岌岌莫保,衷心忡忡,無任憂懼。”故承應撰著此書,實有深意。顧先生一再指齣,必須詳細論述疆域損益及其演變蹤跡,藉以使國人具知創造祖國山河之匪易,寸土皆應珍視,不能今其輕易淪喪,這不僅是口頭的指示,而且在書中開篇明白寫入。
顧先生上述指示,實為本書框架輪廓,大綱目錄即依此製定。目錄中特設《明代長城和九邊》、《清代後期失地》等章節,亦有所指。論述曆代疆域,涉及許多具體地名,若一一備舉,悉以入於文內,顯得繁瑣纍贅。顧先生又指示,應分彆列成錶格,既清眉目,亦可少占篇幅。顧先生還指示,講地理不能不用地圖,講現代地理如此,講沿革地理更不能捨之不用。根據這個指示,書中先後列錶31個,附圖27幅。
以前我在大學學習時,曾聽過譚其驤先生講授《中國曆史時期的地理》的課程。譚先生很會講課,上課時隻帶一些卡片,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既不發講義,也不繪製地圖和錶格,學生隻是聽講記筆記。在起草中,我翻閱過我所記筆記,由於和顧先生的指示以及寫作要求差距較大,很難配閤。特彆是顧先生在本書目錄開端緒論之後,列有“中國疆域沿革史已有的成績”一章,筆記中無此內容可資參考,而疆域沿革之學有其曆史淵源,曆代學人鹹有撰著,非一朝一代史事,起草此章要遍覽前哲時賢的著述,我深感難於措手。這些情形,我皆曾坦率地嚮顧先生談過。顧先生鼓勵我從頭學起,而且給我一年多的時間,作為我在禹貢學會的工作。在這不很長的時間裏,我隻好埋頭苦讀,翻檢有關圖書。這使我能博覽和參考古今許多學者的著述和學說,不囿於一傢之言。在苦讀中,時時得到顧先生的指點,又不時和當時在禹貢學會工作的韓儒林、童書業、張維華諸先生共同研討,使我得到不少進益。在起草工作中也曾徵詢過諸先生的論點和意見,其中尤以童書業先生的為多,但都沒有注齣他們的大名,因為都僅是口頭的談論,不是著作,無從為之注齣。
總的說來,全書的框架輪廓以及大綱目錄都有顧先生的指示,有規矩可依,所謂起草工作隻是就章節題目做文章,看起來似乎不會很費力,但實際做起來卻非常吃力。除瞭前麵提到的“已有的成績”一章外,由於這本書以論述曆代疆域變遷為主,舊日所謂正史大都有《地理誌》或《郡國誌》,就是有缺的,後來也有人為之補撰,可以據以論述,不過有些誌中也還有若乾問題,前代學人於此都有論述,這就不能不多事翻檢,博采眾議,斟酌取捨。又在此書撰寫之前,顧先生曾經著有《兩漢州製考》,對於《漢書·地理誌》的訛誤有所校訂。既已創立規矩,就須一律踵行。再有疆域規劃時有變遷,曆年既久,其間自多增並損益,而改朝換代之後,改易更多,尤其是接近邊地各處,又時有盈虧。凡此種種,皆須一一董理,方不至有所訛誤。更為繁瑣的則為圖錶的製定清繪。前代學人於此頗著功力,成果纍纍,但仍有不甚確切之處,需要考訂,而且要與現代地名對照,自不能不再下功夫,逐一為之查勘。因此,以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全書起草,極為緊張。但是經過這次鍛煉,使我能夠深入其中仔細鑽研,今日能夠稍有過進,確實是由顧先生諄諄的教導,為我奠定治學的基礎,這是我沒齒難忘的。
此書自齣版迄今已六十年,本來已是往事一宗,無煩再為道及。現在商務印書館決定重印,因就迴憶所及,略述當年起草過程,亦雪泥鴻爪的微意。當年顧先生承應撰著此書,如前所說,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淩,日甚一日,其時國力衰弱,難於阻遏強敵,故欲藉此書以昭告國人,不使大好河山繼續淪陷。現在國力日強,國運鼎盛,邊圉安謐,民康物阜,與六十年前迥然不同。顧先生在天之靈亦當為之欣慰無已也。
史念海謹述
1998年2月
迴到頂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國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績
第三章 夏民族之曆史傳說及其活動範圍
第一節 大禹治水分州之傳說
第二節 從夷夏交爭與少康中興等傳說中觀察夏代中世之疆域
第三節 晚夏之疆域範圍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來源及其活動區域
第一節 殷商民族起於東方說
第二節 殷商之建都與遷都
第三節 殷代之勢力範圍與其徵伐所及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範圍及東周王畿之區域
第一節 周民族起於西方及其東侵
第二節 周滅殷後之東方封國
第三節 周室之東遷及東周王畿之疆域
第六章 春鞦列國疆域概述
第一節 春鞦時期華夏之疆域
第二節 春鞦時夷蠻戎狄之分布
第三節 春鞦時代諸侯之互相吞並及夷狄之同化
第七章 戰國疆域變遷概述
第一節 戰國之形勢
第二節 戰國時華夏疆域之擴張及民族之同化
第三節 郡縣之起源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區劃地域觀念
第一節 九州說及大九州說
第二節 十二州說
第三節 畿服說
第九章 嬴秦統一後之疆域
第一節 六國之滅亡及秦之統一
第二節 秦郡考略
第三節 長城
第十章 西漢疆域概述
第一節 漢初之封建製度
第二節 西漢之郡國區劃及其製度
第三節 西漢地方行政製度
第四節 西漢對外疆土之擴張
第十一章 新莽改製後之疆域
第十二章 東漢復興後之疆域
第一節 東漢初年郡國之省並
第二節 兩漢地理製度之比較與其疆域之消長
第三節 漢末九州製之復興
第十三章 三國鼎峙中之疆域
第一節 曹魏之疆域
第二節 蜀漢之疆域
第三節 吳之疆域
第四節 三國時之地方製度與特殊製度
第五節 三國時北邊漢族之南徒與南蠻山越之徵服
第十四章 西晉統一後之疆域及其地方製度
第十五章 東晉南北朝疆域概述
第一節 五鬍亂華及漢族之南遷
第二節 僑州郡縣製度之建立
第三節 江左諸朝疆域之變遷
第四節 北魏周齊疆域之分閤
第五節 南北朝時代地方製度之沿革及其紊亂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隋代疆域之區劃及其製度
第二節 運河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唐代疆域之區劃及其製度
第二節 府製之確立及其種類
第三節 節度使區域之建置
第四節 唐代地方行政製度
第五節 唐代疆域之擴張及羈縻州縣之建置
第十八章 五代割據時期疆域概述
第一節 五代遞嬗期間中原疆域之演變
第二節 十國之割據與此期疆域之變遷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北宋之疆域區劃及其製度
第二節 宋室南渡後之疆域
第三節 宋代地方行政製度
第二十章 遼國疆域概述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元初領土之擴張及四大汗國之建立
第二節 元代中國本部之疆域區劃與其製度
第三節 元代地方行政製度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區劃
第二節 明代地方行政製度
第三節 都司衛所之分布
第四節 明代九邊之建置及邊牆之修築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
第一節 未入關前之滿清
第二節 清代行省之區劃
第三節 濛藏底定後之四方藩屬
第四節 清代地方行政製度
第五節 清代西南土司製度
第二十五章 鴉片戰後疆土之喪失
第二十六章 民國成立後疆域區劃及製度之改革
發表於2024-11-16
中國疆域沿革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此書細述中國疆域之演變,旁及地方行政官製,並附詳盡地圖,值得細讀。其中以州之演變,印象最深。州者,漢時為最大之區劃,全國共分十三州;及唐,漸貶為一郡,至宋而定,至今偏廢,唯廣州、杭州等少數城市仍存舊名。少時讀《三國演義》,不知其中沿革,而今始為恍然矣。 此...
評分 評分此書細述中國疆域之演變,旁及地方行政官製,並附詳盡地圖,值得細讀。其中以州之演變,印象最深。州者,漢時為最大之區劃,全國共分十三州;及唐,漸貶為一郡,至宋而定,至今偏廢,唯廣州、杭州等少數城市仍存舊名。少時讀《三國演義》,不知其中沿革,而今始為恍然矣。 此...
評分此書細述中國疆域之演變,旁及地方行政官製,並附詳盡地圖,值得細讀。其中以州之演變,印象最深。州者,漢時為最大之區劃,全國共分十三州;及唐,漸貶為一郡,至宋而定,至今偏廢,唯廣州、杭州等少數城市仍存舊名。少時讀《三國演義》,不知其中沿革,而今始為恍然矣。 此...
圖書標籤: 曆史地理 曆史 史念海 顧頡剛 邊疆 顧頡剛 社會學 法學理論
光復舊土 還我河山 是在吾人好自為之 勿謂漢唐盛業永不能再見於今日也
評分光復舊土 還我河山 是在吾人好自為之 勿謂漢唐盛業永不能再見於今日也
評分光復舊土 還我河山 是在吾人好自為之 勿謂漢唐盛業永不能再見於今日也
評分光復舊土 還我河山 是在吾人好自為之 勿謂漢唐盛業永不能再見於今日也
評分具有史學抗戰時期的典型特點;今日看來有些觀點有些陳舊
中國疆域沿革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