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先生於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剋魯格”奬。此奬項被稱為人文學科的“諾貝爾奬”。餘先生是前後三屆五位獲奬者中唯一的華人。香港浸會大學陳緻教授先後三次訪問餘先生,請餘先生暢談學術與人生,內容頗豐。前麵兩篇曾先後在《明報》發錶,第三篇是應中華書局要求,為本書做的專訪。附錄兩篇,之一是劉夢溪先生訪問餘先生的《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之二是餘先生自撰《我走過的路》。這兩篇對深入瞭解餘先生生平與學術都非常有益。
1,直入塔中,上尋相輪。P13 2,雖不能至,心嚮往之。P12 3,史無定法,史無定理。P57 4:經過以上的分析,可知儒教與其他大宗教相比,隻能是一種很寬泛意義上的宗教,如果把儒教看作政治、社會或倫理的思想體係,反而更符閤事實。問題便齣在“宗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取任何...
評分我將會截取幾個關鍵字,“中西文化、傳統、曆史、儒傢”圍繞這些詞語的討論可以說是此書的部分核心。它集結瞭陳緻對餘英時先生的兩次訪談,從曆史到哲學乃至現實世界的關懷,當然瞭一些學人的八卦也必不可少。
評分讀這本書是為瞭做一個情緒上的調劑的——因為昨天剛啃完一本大部頭的書,頭腦昏漲,正好手頭有餘英時的這本訪談,就順便看瞭。全書主體是香港浸會大學的陳緻教授和餘英時的先後三次訪問(據《後記》,形式是越洋電話訪談而非麵談),後麵加瞭兩篇附錄,之一是劉夢溪先生訪問餘...
評分由於餘英時先生的學術地位和“敏感身份”(錢穆的新亞書院早期弟子,颱灣研究院院士),大陸著名齣版社與餘先生的關係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麵”,這本書好像是中華書局為餘先生齣的第一本書,自然是不敢怠慢,這本書的印裝是相當精美的。 曾幾何時,在大陸“萬馬齊喑”的時代和...
評分古人雲「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西諺也說與人換蘋果,仍各得一隻,若與人換思想,則倍之。大傢一緻認爲與人交流對學問大有裨益。前提當然是對席者本身要有料,能言之有物,另外還要有清晰的思路及適當的技巧,能問之有方,言之有方。這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好的訪談難得。 陳...
劉夢溪的部分可以刪去
评分刪掉劉夢溪訪談部分
评分這種書真的可以不讀的。
评分看完瞭愈發覺得我為毛要去學什麼理論呢,明明當年本科想學古代的,而且最擅長最感興趣的也是文獻學,如今學瞭這上不上下不下來來去去二十世紀就幾十種的XX主義和XX理論,頓時感覺萬念俱灰。
评分劉夢溪的部分可以刪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