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托马斯• 曼( T h o m a s M a n n ,1 8 7 5 —1955),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其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的出版,使其25岁就进入德国重要作家行列,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魔山》(1924)和《浮士德博士》(1947)等。
译者简介:
朱雁冰,德语教授, 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曾任1986至1992年度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1992至1996年度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IVG)会员。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图书馆作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世纪末)的专题研究,发表论文《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莱布尼茨与朱熹》(德文)、《赫尔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德文)等九篇。译著涉猎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文学等十几种。
“一等的天才搞文学,顺便把哲学也给讲透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无疑是这样的一等天才,他的文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和《歌德与托尔斯泰》首次被译为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
“今天当我们回眸远望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称托马斯•曼为十九世纪‘遗老’的人已经身影模糊,儿托马斯•曼却作为人类精神林苑中的一株大树永远挺拔地兀立着,以其真、善、美滋养着世世代代爱着他的人们的心灵。翻译此书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审美的享受,但愿我并未因情害意,我期待着读者的指教。”——译者 朱雁冰
在《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一书中,托马斯•曼以其深湛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对叔本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瓦格纳等伟大的思想家和音乐家,以及沙米索、克莱斯特、冯塔纳、施托姆等作家的思想与艺术创作展开评述。“叙述了这个世纪经受过苦难和在艰辛求索中所形成的伟大的巨人群体”。这些随笔展现了托马斯•曼小说世界的基础,以及他与德国卓越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广泛联系,反映出他对文学、音乐、哲学的深刻思考。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评分 评分 评分写得太好了,1,现在非名著类书籍,很难把外文书(特别是此类小语种书)翻译得言语通顺,连小说类都经常被翻得七荤八素,这种传记类,分析类的外文书就更难翻好了,文藻优美却不浮夸,句句都想让人记下来,当然主要的贡献还是原著作者深湛的思想;2,对于写作手法,不写人物本身,通过人物作品,人物对同时代其他人物的看法极其影响,来塑造出了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不谈其气场蓬勃的文学功底,里面提到瓦格纳为其拜罗伊特的住宅命名为[Wahnfried(幻想的安宁)]并左以图片时,我直接惊叹到叫了出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评分麻痹最后两篇看不懂 怒摔
评分麻痹最后两篇看不懂 怒摔
评分总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精神二元又简单的不可思议,怀疑自己误读了他们,又只能听见健康与疾病那一组旋律,德国人无限发展自我的愿望所带来的高蹈与毁灭。曼对叔本华和尼采有一种生命式的、艺术的理解,但我却不能不觉得这种理解可疑。然而学识真是太好了,随手插入的神话,名词有崭新的秩序。“如果有人问我,我认为对世界的、艺术的和生活的种种现象的哪一种激情,哪一种感觉是最美、最幸福、最有益、最不可或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赞赏。怎么可能是别的呢?一个人,尤其一个艺术家若没有对他并非他之所是者,若没有对过分伟大因而不会是他自己之所是者,若没有对他觉得自己与之极其相似、极其投合,因而会热烈要求他去接近,去"以我的感悟研究”,去完全占有者的欣赏,对之没有昂扬热情、满足感和沉继于其中的情怀,他会是怎样的人呢。“
评分译者太不会疼人了,一句话读下来都要岔气。。。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做《多难、多病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癫痫啊、渐进性脑软化症啊,不过作家的笔触确实是太过动人,虽然对沙米索、普拉滕、冯塔纳、特奥多尔·施托姆没有多少了解,但看着还是津津有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