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1954年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親移居上海,文革期間赴安徽插隊,1977年開始發錶作品,現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傢協會主席。1998年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奬,2001年榮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齣的華文作傢”稱號,2011年 獲布剋國際文學奬提名。
著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長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天香》等;中篇小說《小鮑莊》、《我愛比爾》、《隱居的時代》、“三戀”、《月色撩人》等;另著有包括瞭《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剃度》在內的多部短篇小說集,以及《獨語》、《尋找上海》、《故事和講故事》、《心靈世界》等非虛構作品。其中《長恨歌》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奬。
《王安憶: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作為“王安憶·非虛構”係列中的第二本,收錄瞭王安憶多篇散文佳作,作品分為三輯。其中《尋找上海》《上海與北京》《遍地民工》《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女作傢的自我》《白茅嶺紀事》等文章廣為讀者喜愛。
身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大傢,王安憶以其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寫作功底創作瞭一篇篇具有濃鬱海派文學特色的優秀作品,給讀者以酣暢淋灕的閱讀快感。《王安憶: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用白描的手法記錄瞭上海這座城市以及生活於其中的男男女女,王安憶對上海的書寫幾乎帶有隱私意味。還收錄瞭她對同是海派女作傢的張愛玲和蘇青的精闢評論。
作為上海的作傢,其實王安憶本人並不是上海人。所以,她本人經曆裏的這種類似於漂泊的、流浪的生活經曆更能夠使得她既能夠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內部,體察到這種底子裏的方方麵麵。同時她又深切的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旁觀者,從弄堂裏踏踏實實的生活的底子到街市上浮華摩登的上...
評分「長恨歌」、「天香」...以前對王安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情感跌宕起伏的小說上,不過這部散文集讓我徹底改觀瞭。張弛有度的情感錶達、有距離的冷靜旁觀,從看似瑣碎尋常的生活細節中嗅到並體味久居其中的城市氣息。 在一個地方待久瞭,便會産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感,暫且稱之為愛...
評分一直以為王安憶的作品無非是些風花雪月,有名如《長恨歌》。但看瞭這本散文集,纔知道作傢的筆觸深及社會問題,觸及人性的一麵更讓我肅然起敬,颳目相看。 這些寫於早年間的文章,至今讀來仍有濃濃的人情味,充滿瞭對城市的熱愛和對城中人的感情。
評分“上海人要粗魯得多,他們在幾十年的殖民期裏速成學來一些紳士和淑女的規矩,把些皮毛當學問。他們心中沒多少往事的,隻有二十年的繁華舊夢,這夢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還沉醉其中。”王安憶起筆就是這麼一段。字句的鋒芒背後,那些“東方巴黎”的百樂門,那幾首陳蝶衣與黎錦...
評分作為上海的作傢,其實王安憶本人並不是上海人。所以,她本人經曆裏的這種類似於漂泊的、流浪的生活經曆更能夠使得她既能夠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內部,體察到這種底子裏的方方麵麵。同時她又深切的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旁觀者,從弄堂裏踏踏實實的生活的底子到街市上浮華摩登的上...
2014.7.10
评分多為舊文。寫蘇青和張愛玲的幾篇挺好看。
评分說實話還是讀不太來這種文章,收集的文章跨度比較大,自然可以從中看到文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作者本身的成長所起的變化。在某些場閤下為一個目的所寫的文章,給我比較隔離的感覺。
评分多為舊文。寫蘇青和張愛玲的幾篇挺好看。
评分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打分這麼低。就散文來說,我覺得這本書已經達到瞭一個境界瞭。第一輯描寫舊城,上海,北京……仿佛迴到瞭十幾年前,白熾燈的昏黃光綫,彎彎麯麯的小弄堂,窄窄的獨木橋……文字很樸實,錶達的意境卻那麼美。像是讀瞭雨巷的感覺。第二輯寫人,也是分析的極其透徹的。像是下一秒書中人就會從曆史中醒來,走齣書本。第三輯寫事,依舊白描的手法,依舊樸實的文字。感覺仍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