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发表于2025-02-02
倾城之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 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 可惜只过也过不去, 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 我向来景仰写字的...
评分这堵墙, 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 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 ……流苏, 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评分再去读倾城之恋,觉得行文真是美极了,伴着柳原犹犹豫豫的真心,流苏犹犹豫豫的分寸,像是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 流苏一直记得浅水湾饭店的那灰砖砌成的墙,那个晚上他们两个靠在墙上讲话。范柳原真假莫辨说着胡话,流苏轻轻巧巧说着场面话。 不过在这之前,范柳原说,...
评分物质的充裕总是好的(所以我若是在张爱玲的笔下,估计也是个物质的、自私的女人),让你可以买下一些以为不会再看的书,再次翻来,竟不是几年前、又几年前的感觉,而是看到心里去了,深深爱上了。尽管高傲刻薄的她,对我这种心里的波澜,可能只是挑起不屑的眼角、吐一丝薄烟罢...
评分《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
图书标签: 张爱玲 爱情 小说 女性 倾城之恋 中国文学 经典 中国现当代文学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本书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等。
换一版本再读一遍,发现五年前读过的这些故事记得的只有前面三篇。这本书里生活着——也许用生存更合适,很多不同却又相同的女人,她们与自己较劲,与身边人较劲,与命运较劲,最后还是躲不开孤独悲惨的宿命,如果能平淡回忆往事已是万幸。
评分张爱玲的眼睛和嘴巴真毒辣,像把剃刀剖开腐烂的肉,让黑血在眼前一览无余。金锁记看得人寒到骨子里。如果人生是颗钻石,她看到的似乎总是没有光的那些面。
评分看得那么透,必是难快乐。
评分初读她的文字,觉得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红楼梦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喜欢的是《倾城之恋》,她以为他对她只是玩玩而已,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却叩响了她的门,带她离开。
评分大学时读过张爱玲的书,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对《倾城之恋》没什么印象,这次因为一千零一夜要讲就又翻出来读了一遍,果然读书也是在对的年龄遇到对的书,不同年纪读一本书感受还是不一样。这次看对张爱玲文字里的荒凉感感受最深,我有点好奇张爱玲是经历了什么,使她的文字荒凉到骨子里。白流苏说:他现在的花招不会使在她身上了,让她觉着安全因为他已经不把她当作外人了。就让人有种悲哀和荒凉感。看似团圆的结局是两个精于算计的人在一起生活,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倾城之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