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信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本书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男人大凡曾被一个女人爱过,他一辈子都会神经兮兮的认为这女子会或多或少的想着他,这是男人普遍的虚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恋。这一点若看不透,上则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恋爱婚姻,弄的丝丝连连当断不断;下则很难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读完《小团圆》。 上周从浅浅那里借来《小团圆...
评分去年某天上天涯,一进首页,头条一行大字撞进眼来:“一对狗男女”。因为个人一向钟爱这句话,不免好奇谁跟谁又惹群众生气了。兴冲冲地点开,居然又是批胡张的,太没有创意了。大笑而出。不管是得意如他还是撇清如她,不管群众怎样鄙视,粉丝怎样互掐,他们这才叫生生死死不得...
评分看《小团圆》,其中有一点感触,是关于她的自卑。 即便有那么高的才分,即便早年的散文里那样眉飞色舞骄傲无匹, 但是其实内心里,她一直非常自卑。 因为母亲的不接纳,因为父亲的不接纳,因为爱人的不接纳。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进退得失微妙尴尬,她活得小心翼翼, 书里最多提...
评分嘈嘈切切错杂弹。 忽然觉得她的语速急切而不连贯起来,变得像伍尔芙。 也许是关心则乱。 她努力对自己冷静犀利,但是做不到呵做不到。这一个,毕竟是她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很多人跟我说起过张爱玲,问我怎样怎样。好像我念文学这么多年,就应该很喜欢她。事实上,从少年到现在...
评分男人大凡曾被一个女人爱过,他一辈子都会神经兮兮的认为这女子会或多或少的想着他,这是男人普遍的虚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恋。这一点若看不透,上则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恋爱婚姻,弄的丝丝连连当断不断;下则很难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读完《小团圆》。 上周从浅浅那里借来《小团圆...
张爱玲就是能无限慵懒而平静地说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和今生今世对比着看很有意思——情不知所起,幸好结束的时候相当明显
评分读罢掩卷,她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收获了完全的幻灭。如果还有什么东西在,那不是被折断的子宫颈,也不是噩梦里的人影幢幢,而是梦醒后凛冽的清醒和余韵的沦陷。张爱玲的书放在几年前年轻的时候我是绝对不读的,因为那时还有幻想,此时全是幻灭。
评分这不只是张爱玲的爱情故事,更是她的金色的永生。但是读起来都如此淡漠和琐碎,因为张爱玲本就是一个十分冷漠的女人,自小得不到父母正常的爱,身边一堆人,却没有一个是真正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她能这样爱胡兰成我已经觉得很难得。胡兰成之后,她的人生又归于骇人的寂静,她过早的看透世态炎凉,早就失望了,世态炎凉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所以她的文字向来都那么克制,她宁愿写琐碎,也不愿多留一丝情,尤其是那些比喻,太真实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她站在暗处的冷笑。50岁来写这样的传记,除了名字之外已经不用任何虚构,因为那往事是她仅有的动情啊。我倒是很好奇她离群索居的晚年是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的。
评分不拿它当小说看,就非常好看。
评分从前张爱玲是根本读不进去的,于是小团圆成为了第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