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M.布劳(Peter M.Blau.1918—2002),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布劳的学术影响广泛而深刻。他是交换关系的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创始人,并且在阶层分析理论、组织社会学等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其他著作有《官僚组织动力学》、《不平等和异质性》和《机会的结构脉络》等。
在本书中,彼得·布劳思考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社会生活是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的?布劳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即通过对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读了彼德·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我觉得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都是一种交换的行为。 彼德认为,有两种交往方式,一种交往是被参加者看作自在的目的,另一种交往是被参加者被看作是实现某些更远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一种交往的目的是使自身得...
评分布劳在第二版引言中提到,他最初认为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单个个体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但现在认为二者有所不同。简单地说,这种不同就在于,社会不是个体行为的聚集。就如同积木搭建一个建筑,在微观上是一个套一个,可是在宏观上就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群体才有的pattern。...
评分布劳所认为的交换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或道德行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个人的心理过程首先被看作是基础事实(意思是不去探讨它们的原因),人在社会中交往时,总是相互有所追求和付出。与霍曼斯的交换不同在于,布劳没有把交换还原成心理过程的倾向,而是区分了外在性和内在性的报...
评分 评分读了彼德·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我觉得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都是一种交换的行为。 彼德认为,有两种交往方式,一种交往是被参加者看作自在的目的,另一种交往是被参加者被看作是实现某些更远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一种交往的目的是使自身得...
分析逻辑非常清晰,但这类学术研究看多了容易觉得人生甚是无聊。
评分书是好书 不过真的啰嗦 还有 翻译吃粑粑
评分社会交换理论。//20150908:啊,原来已经标注了啊,熊熊巨著,社交交换理论的开山鼻祖,改天拜读…//20160214:典型学术书,难读。像“突生属性”这类莫名其妙的翻译名词,俯拾皆是。布局谋篇亦是纯学术风格,完全不顾及可读性。弃了。礼物的流动,是同主题。
评分2018读书补录之二。 本书是布劳从交换理论出发,来进行社会分析一部作品。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这就说明了,一旦该行为没有互动,无法使个体与群体产生关系,那么这一行为便会自然终止;再者,实现手段在交换的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与完善了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社会关系的。 若要做一个划分,全书可分为几个部分:交换的形式、交换的基本过程、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以及从交换中窥见的及对人类社会的分析。 该理论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其优点在于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社会,而缺憾在于理论本身在解释过程中的生硬和牵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得到启示。
评分豆瓣居然没英文版的我懒得添加了。anyways....peter blau太他妈屌了我擦!!!最吊的社会学家我读过的绝对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