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发表于2025-02-25
长恨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整部《长恨歌》,我个人最关切的人物其实是这个程先生。我有段很熟悉的遭遇和他很像,也都是因为难以摆脱一场感情的影响,而使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所以,对程先生,我怀有一份私人性质的怜悯和理解。 昆德拉在其另一部作品《笑忘书》中故弄玄虚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力脱...
评分关于王琦瑶的爱情故事 爱情,容不得一点单向关系的存在。 程先生把王琦瑶爱得入骨三分。占有相当偶然成分的那次拍照,便为他的一生定出了意料之外却也合乎情理的结局。程先生是懂王琦瑶的,单单从他为王琦瑶选美挑选服装的细致劲就可见一二。色彩的更迭,层次的递进,该突出...
评分 评分看长恨歌,和关锦鹏,和茅盾文学奖无关。 多年前开篇的“弄堂”在我心里播下一个种,我是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最有发言权,却还是惊愕,可以写得如此。怎么就后来没有急切地看下去,对一本书对一个作家,也是有眼缘的。 待到去年六七月间,话剧版长恨歌公映最后一场,父亲辗转...
评分图书标签: 王安忆 小说 女性 老上海 中国文学 长恨歌 旧上海 文学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相当浪得虚名,啰嗦乏味,故事更是意淫外加瞎编,并不比那些年代剧强到哪里去。王安忆是个没啥干货却得享大名的作家。
评分同是写旧上海的面貌,张爱玲的就像一只眯起眼睛的猫,嘲弄的嘴角微微上扬,挑剔又犀利地打量着这个纸醉金迷的不夜城。王安忆的却像是身着素色旗袍,摆两三点心,泡一壶香茗的淡雅女子,带着岁月留下在脸上的纹路温婉一笑。这样的女子只能是王琦瑶。只有王琦瑶才配做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三小姐。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喜欢王安忆的文章了。
评分同是写旧上海的面貌,张爱玲的就像一只眯起眼睛的猫,嘲弄的嘴角微微上扬,挑剔又犀利地打量着这个纸醉金迷的不夜城。王安忆的却像是身着素色旗袍,摆两三点心,泡一壶香茗的淡雅女子,带着岁月留下在脸上的纹路温婉一笑。这样的女子只能是王琦瑶。只有王琦瑶才配做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三小姐。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喜欢王安忆的文章了。
评分前半部分很顺畅,读到王琦瑶回到上海四人一起打牌聊天的日子,就开始彻底的慢下来,似乎也参合进王琦瑶的生命里看透半个世纪的流萤。不喜欢后半生的王琦瑶,几乎是捡着前半生的光芒沉渣活着的,最后的结局早已预料的遗憾,若人生不长恨水亦不长东。王安忆对上海的描述贴合了我对这城市所有为的盛情,它的旧和新都在我骨子里的至亲至情里藏着,来不得半点虚假。繁华三千都在窗外,我过的是内里的日子,有稳妥的韵脚,细水长流。
评分所以人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作出各种选择,多个选择叠加起来,才有了南辕北辙的人生。
长恨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