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开声称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放弃交流的幻想,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
一.缘起 一本好书和一部好电影一样,永远是在等着他的读者与观众。相遇更似重逢,而重逢的喜悦与亲切,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无数次渺小的思考。在没有遇见《对空言说》以前,交流的困境就已然盘旋在我的头顶了,所以在我真正开始读这本书时,会时常感叹我们之间的对话好像早已发生...
评分彼得斯的研究目的是对一次重大变革——19世纪后期人类用“具有彼此交流的能力”来自我定义——作开创式的追问。他的研究思路有三:一是对“交流实现灵魂融合”的妄想进行批判;二是对普遍的“交流失败感”追根溯源;三是对理解交流的新思路——中立交流观——做出尝试性探索。 ...
评分苏格拉底·耶稣·孔子 按:还有一个“述而不作”的先师:佛陀。只是我对他知之甚少,故也就不提他了。 根据时髦的见解,一个学人应当大胆而自由地创新。据说,创新是思想的生命力所在。又据说,创新的意思就是,在知识上没有任何藩篱,在思想上不受任何束缚。于是,学者们、...
评分[在电脑里翻到的,上学期的课程作业] “只有当代人才会在面对面时担心如何‘交流’的问题,仿佛他们之间相距千里之遥。‘交流’是盘根错节的思想文化问题,它把时代的种种自我冲突编进了自己的代码之中。” 这是作者彼得斯写在序论里的话,提示我们在阅读此书中应当时刻带着“...
评分我没怎么读懂这本书,但是我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之一和我的想法契合: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有效无碍的交流是不可能的。 他还说了很多,以时间为轴,论述了各种交流的不可能性,甚至有对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的交流的看法。我能记得的作者的观点有: 1、作者说宗教传播者(...
交流的无奈,从何道宽开始。
评分完美的交流是乌托邦幻想。无论是精神灵魂的还是日常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地交流。这个事实既悲惨也很幸运。彼得斯以苏格拉底对文字记录的厌恶(认为文字是单向撒播,不挑选人)和耶稣的单向撒播做对比,以此为展开了之后各个时期的交流困境。从依靠文字交流到媒介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谁都无法填补两个个体之间的沟壑。在论述完交流之不可能后,彼得斯认为人应该追问的不是我们能够交流吗?而是应该问我们能够相互爱护,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简言之,他的结论带有苏格拉底的色彩,爱弥补我们之间的沟壑。但最后他还是不得不承认时间不可复制,生命有限,爱只能给亲近的人。
评分: G206-091/2224
评分何道宽……又是从记忆力捡回来的名字
评分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本书认真读个几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