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初版於1909年,正值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行將崩潰之際。作者在中國生活瞭半個世紀,幾乎與各階層的人都有過交往。他從當時英國傳教士的角度對中國和中國人進行瞭描寫,錶明瞭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些用文字織成的記憶,如照片般將三教九流的麵貌呈現在讀者眼前。盡管作者站在曾經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國的角度,看著封閉的古中國文明,字裏行間卻流露齣傷感與同情。在這個友善而又自以為是的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完全擁有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品質。
John MacGowan(1835-1922),中文名麥嘉湖,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齣生於北愛爾蘭,畢業於倫敦英國長老會神學院,1860年3月來華,先在上海傳教,1863年轉至廈門。麥嘉湖在華傳教凡50年,廣泛接觸各個社會階層,熱心參與當地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改革,對中國的風土民情有全麵而深入的瞭解。他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作傢,除本書外,還著有《中國史》、《中國民間故事》、《廈門方言英漢字典》和《與竹為鄰》等書。
此書齣版於1909年,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行將倒塌之際,從社會各個層麵描寫瞭作者(麥高溫,英國倫敦傳教士)對中國及中國人的印象,冷眼、客觀、毫不客氣指齣在一成不變、髒亂差吵的環境下密集地生活著復雜的中國人:頑固、固執、寜可采取轉彎抹角的方式也不願采用直接瞭當的方...
評分百年,不能不說這的確是一個十分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的河中,一棵樹苗變成瞭參天大樹,一隻剛齣生的幼龜成瞭長壽龜,一塊掉進河中棱角分明的石頭變得圓潤光滑。但這也是一段最短的時間,起點是一個嬰兒,終點是一抔黃土,也許他都還沒有把想做的事做完。 潛意識裏這樣一段漫長...
評分7月23日20時50分許在北京市大興區科技路公交車站,兩名駕車男子因不滿一名推著嬰兒車的女士擋道,雙方發生爭執,在此過程中,一名男子將該女士打倒後還不解氣,竟然將無怨無仇的無辜女童抱起狠狠摔在地上導緻瞭其死亡。其手段之殘忍,影響之惡劣,齣手之狠毒,世所罕見...
評分 評分中間的篇目說是在《北華捷報》上發錶,最後一篇應該是結集時所寫。其中提到天足會是37年前,那麼應該是在1911年。看其中提到新軍革命,也應該不晚於這個時間。 但是上麵介紹說是1909年,怎麼迴事呢? 我手頭的不是這個版本,懇請達人解惑。
一哥英國人的洞見百多年前至今很多中國人不變的性格。
评分按需。本書初版於1909年,正值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行將崩潰之際。作者在中國生活瞭半個世紀,幾乎與各階層的人都有過交往。他從當時英國傳教士的角度對中國和中國人進行瞭描寫,錶明瞭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些用文字織成的記憶,如照片般將三教九流的麵貌呈現在讀者眼前。盡管作者站在曾經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國的角度,看著封閉的古中國文明,字裏行間卻流露齣傷感與同情。在這個友善而又自以為是的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完全擁有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品質。
评分生動翔實,細緻入微。不愧是在中國生活、傳教幾十年。我對老中國毫無瞭解,通過作者的很多詳細描述,得到瞭非常直觀的體驗,其中有的描寫讀來讓人捧腹。對瞭,這個老外的觀察記錄裏,有一些官方敘述大相徑庭的東西。比如作者觀察到,地主和佃戶是共同進退的閤作關係,和諧和睦,和教科書裏萬惡的地主形象截然相反。從作者其他記錄來看,作者對勞苦大眾有著深入觀察和深切的同情,我也看不齣作者刻意去粉飾地主的動機,覺得對地主/佃戶關係的記錄應該還是比較可信的。
评分三月纔看完這一本書,都乾嗎去啦?換一種角度看自己,隻是想想現在的中國,我們還有幾分像曾經特色鮮明的自己?
评分瞭解不一樣的中國,瞭解彆人眼中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