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 言
第一章 困境与求索
――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背景
一 物质的领域――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的社会背景
危机在滋长――陌生的社会形态
二 观念的领域――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的思想渊源
基督教的问候――睁开眼睛看世界――中体西用―一经验的反思
三 中学西学第一人――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的个人素质
硕学通儒――西学大师
四 甲午战败――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的直接诱因
怀才不遇――甲午战败的刺激
第二章 进化的自然与循环的历史
――哲学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一般哲学理论的中西比较结合
自在可废与无极而太极――进化与气化――质力相推与乾坤相摩
――静者不自动与乾其静也专――全力不增减与自强不息――热
力均平与易不可见――恃人力与委天数――最初之群非家而何与
有夫妇则有群伦――力今胜古与好古忽今
二 哲学方法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以心亲物与心止于符――格物穷理与读书穷理――无知与良知
――严于印证与师心自用――外籀与本隐之显一―实测与臆造
三 哲学范畴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萨布斯坦希与朴――力与气――时空与宇宙――客观心与道心
――自然公例与道、太极、理――第一因与道――逻各斯与道、性
―一心体为白甘与心外无物―一气――五行――天
四 论 评
世界性― 近代性― 承接性― 发端性――启发性― 进化论
哲学――经验论哲学――简单性―一片面性――矛盾性――严复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传统哲学
第三章 自由则功罪赏罚皆由己出与自由未尝立以为教
――道德风俗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道德观念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开明自营与理欲相反――两害相权己轻群重与屈己为群为无可乐
――乐善苦恶与理善欲恶――首明平等与最重三纲――自由则功
罪赏罚皆由己出与自由未尝立以为教――义务权利为对待者与尽
义务而无权利――先仁后义与先义后仁
二 风俗习惯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男女自行择配与婚姻主于父母――畜产与诳子――旧怨可以立捐
与衔者次于骨髓――善通外情与不通外情一一脱冠执札与跪拜
――现与中介一―美谦屈与务发舒
三 论 评
异类道德的融合―一传统道德的变革―一再造国民性号角―一现
代文明病与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结合
第四章 权柄归民与权柄归官
――政治法律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政治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自由与�矩――三权分立与三权兼而领之―一―权柄归民与权柄归
官――专于作君与君师兼作――地方自治与郡县封建――议政有
制与议政为妖妄――言治由史与言治由心
二 法律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通谓之法与理法两分――警察与保甲――王者一字不易与天子亲
句决之――公法私法分与公法私法混――治狱无刑讯而法行与治
狱以刑讯为先
三 论 评
政治学学理问题的提出――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的新批判――新的
政治理念与政治模式――近代政治革新的导言――未竟事业
第五章 自由的经济与自然的经济
――经济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经济理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自由平通与因民所利而利之――供求相剂与均输――本业末业与
野业邑业――俭奢适度与俭奢分离――赋税与牙课
二 经济行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商联与商会――奉君之费数行尽之与《周札)尽言王用――七日一
辍业与几无休息时――务出熟而进生与常出生而进熟一一度量衡
整顿之要求――国债重而终以富强与国债轻而日贫――邮政――
保险与阉博
三 论 评
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沟通――传统经济观念的重大变革――自由
经济理论的不灭火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一经济观念
的庸俗表现
第六章 尊新知与夸多识
――教育思想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教育理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教育以浚智练体厉德为纲与教有以修德为尚――仕学为二与仕学
合一――学于自然与识字读书――贵自得而喜善疑与尚循古而乐
因人――长于物理与偏于艺事――教育成第二性与少成若天性
二 教育制度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新学堂与科举制―开沦心灵而勤于实行与背读经书而不谙世事
――女子无才需治学与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举纲张目与颁定一切
――充生利之民力与成分利之人才
三 论 评
中西教有的首次会通――传统教育改革之方向――中国现代教育
理念与制度的雏形――“教育救国”的沉思――比较结合中的不足
第七章 ―尊而外无庸辅佐与奉天而外更祀众神
――宗教观念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一 宗教观念的中西比较与结合
像教起源于科学尽处与性、天道不可得而国――宗教与孝――祷祈
之法与焚纸钱――教争称其勇与殉君为当然――教政两分与教政
合一――教学判为二与教学合为一―― 一尊而外无庸辅佐与奉
天而外更祀众神――有人之罪与以直报怨
二 论 评
中西宗教比较研究之先河――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整合――不足与思考
第八章 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理论方法探索
一 中西文化比较结合原则论
暗合道妙―一体用不二―一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新旧相以为用――自他之耀回照故林
二 中西文化比较结合方法论
宏观比较结合法――微观比较结合法――交叉比较结合法――批
评式比较结合法
三 严复文化思想动态概观
由差异到共性:视角的转换――由西方到中国:媒介的转换――由
结合到分立:目标的转换
四 论 评
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的基础――可借鉴的原则与方法――文
化观动态演变之思考―一文化观之偏失――严复文化观中的西方
智慧
第九章 成绩与不足
――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的总体评析
一 学理意义
近代学问方法的提倡一―学科建设的设想一―文化研究的学理要求
二 历史作用
输入与启蒙――比较与会通――新知与革新
三 现代价值
对外开放的经验――调适生活的智慧―一人类文化会通的原则、方法与精神
四 主要局限
文化思想进路的不连贯性――比较与结合行为的粗浅性―一比较
与结合目标的唯功利性
第十章 拓展与探新
――严复研究余论
一 王韬严复文化观比较
道器无相离与体用不二―一道同理一与暗合道妙――三段论的是与非
二 “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
“中体西用”论的产生与局限一―“体用不二”论形成与特征――结论
三 预言大师――严复
女子束足之废除――宗法制的末日―一德国在二战中的命运――
20世纪中国的崛起
四 严复进化思想探微
(一)进化思想来源:达尔文的进化模式――赫胥黎的伦理观――斯
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中国传统思想
(二)进化思想特征:宇宙公例―一质力相推――物竞天择――能群
善群一―有渐无顿――由浑之画
(三)进化思想之检讨:庸俗进化论质疑―一是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进化与进步――新与旧的价值标准――传统思想的变革――
近代社会改革之导言――新的学术研究方法――社会风气的变革
――重争斗轻互助――重直线式上升轻迁回式进步――重渐变轻
突变――严复进化思想的本文态、转述态、再生态
第十一章 回顾与展望
――五十年来严复思想研究述评
一 哲学之争
特殊的哲学形态――哲学的启蒙性质――观念与现实的双重价值
二 改良主义、政治思想与后期严复
改良主义的价值――新型政治理念――进步抑或倒退
三 自由经济理论的传播者
西方的经济理论一―性质与作用
四 教育救国与教育近代化
“教育救国”论的是与非――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五 启蒙大师
启蒙时限一 启蒙内容一 启蒙程度
六 进化论的得与失
进化思想来源的多种意见――进化论积极意义的见智见仁――进
化论消极作用的不同理解
附录― 严复生平活动、著述年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 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