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是以写人为主的。书中所写的人物――赵一凡、周�英以及“今天派诗歌”群体中的芒克等人,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使许多人着迷。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这个清晨送给你 ——读徐晓《半生为人》 读完这本书正是清晨。忽然意识到,彻夜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于我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 合上书我还在不由自主地想,命运这两个字对人有多么重。如果青春年华中没有七十年代两年的狱中生活,徐晓完全很可能就只是北京的一位小学教师,...
评分 评分徐晓的《半生为人》,已是听说多时,最近才读,却是看过一篇,就不想再读,再拿起来又看过,又放下。不愿再读,是因为太沉重,总又拿起来,是因为想不通。 徐晓曾在《今天》做过编辑,《半生为人》里有一篇专写她与这份诗刊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人悲情的多,以致让徐晓...
评分徐晓的《半生为人》,已是听说多时,最近才读,却是看过一篇,就不想再读,再拿起来又看过,又放下。不愿再读,是因为太沉重,总又拿起来,是因为想不通。 徐晓曾在《今天》做过编辑,《半生为人》里有一篇专写她与这份诗刊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人悲情的多,以致让徐晓...
评分先看了关于和《今天》有关的部分,那个年代,留下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离真实越来越远,唯有文字能记录点点滴滴。 今天在送女儿上舞蹈课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对于那段历史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就像看过的一个朋友所说,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
在我现在的这个年纪,徐晓刚刚入狱,半年后,史铁生失去了他的双腿。他们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带有浓浓的苏俄的厚重,读来有那么一些不可思议与不合时宜。作者好像有太多的话语想要倾述,有种黏黏的感觉,并未像高尔泰那般超越了过去。那封给坚妮的信蛮喜欢。
评分感慨啊,我们的上一代人的青春原来是这样的。
评分徐晓11.26被捕。
评分他们信仰,质问,愤怒,感怀。他们在贫乏的时代过着最富足的日子。我们失落,疑惑,冷漠,麻木。我们在富裕的时代却过着最贫穷的生活。
评分最触动我的不是北岛那批名人的往事,也不是冤狱的荒诞和丧夫的痛苦,而是作者对那些曾并肩努力,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公众中留下名字的朋友的怀念。30多年,很多人的一生都走完了。有人一生潦倒狂放不羁,有人早早就归于安稳平凡的生活;有人当年就为自保故意保持一点距离,但90年代仍然漂泊海外;有人不懈坚持诗歌和文学,但面对的却越来越不是诗歌和文学的时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