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迴溯篇
第一章 經典社會學的社會發展理論
第一節 孔德和斯賓塞的社會發展理論
一 “社會動力學”——孔德的社會發展理論
二 “社會進化論”——斯賓塞的社會發展理論
三 簡短的總結與評價
第二節 迪爾凱姆和滕尼斯的社會發展理論
一 “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迪爾凱姆論社會發展
二 “共同體”與“社會”——滕尼斯論社會發展
三 簡短的總結與評價
第三節 齊美爾和韋伯的社會發展理論
一 齊美爾的社會發展理論
二 韋伯的社會發展理論
三 簡短的總結與評價
第二章 馬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
第一節 社會整體論
一 社會是個人之間“聯係和關係的綜閤”
二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l
三 物質利益“中軸”原理
四 “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
五 對斯賓塞“社會有機論”的批判
第二節 社會批判論
一 人道主義是衡量人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尺度
二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麵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目標
三 異化理論是社會批判論的框架
四 實踐學說是社會批判論的結晶
第三節 社會發展論
一 社會處於不斷的進化和發展之中
二 對社會發展動力的探索
三 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
四 對社會發展序列的設想
五 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
第三章 帕森斯的社會發展理論
第一節 傳統與現代的“兩分法”
一 與地域相連的“兩分法”
二 五對“模式變量”
三 “兩分法”的局限及消極影響
第二節 結構與功能的模型
一 “社會行動”和“行動係統”
二 “AGIL”功能體係模型
三 簡要的總結與評價
第三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一 社會變遷的內外原因
二 社會結構分化的過程
三 社會進化的一般概括
第四節 帕森斯與現代化理論
一 帕森斯對現代化理論研究的貢獻
二 現代化理論眼中的“傳統”與“現代”
三 現代化理論眼中的“現代化”
發展反思篇
第四章 多視角的研究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視角
一 理論淵源
二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
三 繆爾達爾的“循環積纍因果關係論”
四 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論”
第二節 政治發展的視角
一 理論淵源與一般觀點
二 阿爾濛德的政治發展理論
三 多伊奇的政治發展理論
四 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
第三節 文化發展的視角
一 理論淵源
二 湯因比的文明形態理論
三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
第五章 學術史的考察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
一 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
二 研究方法和理論要點
三 理論局限和最新發展
第二節 依附理論
一 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
二 研究方法和理論要點
三 理論傳承和理論轉換
四 理論局限和最新發展
第三節 世界體係理論
一 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
二 研究方法和理論要點
三 理論傳承和理論發展
四 理論局限和最新發展
第四節 增長極限理論
一 理論來源和現實基礎l
二 研究方法和理論要點
三 理論局限和最新發展
第六章 發展觀的演變
第一節 傳統發展觀的邏輯前提批判
一 理性的偏執
二 社會演化論的褊狹
三 決定論的偏激
四 目的論的偏頗
第二節 經濟發展觀
一 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
二 主要內容
三 主要弊端
第三節 社會發展觀
一 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l
二 主要內容
三 主要弊端
第四節 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
一 時代背景和思想基礎
二 主要觀點
三 主要弊端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觀
一 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l
二 主要論點和理論特徵
三 留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四 簡短小結
第七章 “後現代”的顛覆與現代性的重建
第一節 對“後現代”的多種理解l
一 關於“後現代”概念的理解
二 對後現代主義的評價
三 關於現代與後現代的曆史分野
四 關於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關係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顛覆”
一 反理性
二 對普遍主義的質疑
三 對整體性的批判
四 反對主一客體二元論
五 簡要評析
第三節 哈貝馬斯的係統理性論
一 理性的重建
二 交往理性的建立
三 共識真理論的提齣
第四節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一 現代性的重建
二 反思現代性
三 生活政治
第五節 “全球化”的挑戰
一 社會中心任務和基本矛盾的變化及其挑戰
二 具體研究對象和基礎的變化及其挑戰
三 傳統的研究範圍和條件的變化及其挑戰
模式概括篇
第八章 兩種發展模式:考察與比較
第一節 “模式”概念的內涵
一 模式概念的用法舉例l
二 模式比較研究及其意義
第二節 “先發內源型”和“後發外生型”
一 兩種“理想類型”劃分的依據
二 “先發內源型”現代化
三 “後發外生型”現代化
四 先發國傢和後發國傢之間的差距
第三節 兩大發展類型的比較
一 背景和邏輯
二 動力和矛盾
三 漸進性和快速性
四 發展和限製
五 優勢和劣勢
六 現代化和本土化
第九章 “先發內源型”的現代化
第一節 英國模式
一 現代化的背景:科學革命和宗教改革
二 現代化的前奏:原始積纍
三 市場經濟的發育
四 工業化模式
五 評價
第二節 美國模式
一 得天獨厚的背景
二 發展的模式
三 發展模式的轉變
第三節 法國模式
一 政治現代化先行
二 激進與保守並存
三 評價與思考
第四節 德國模式
一 保守勢力發起現代化
二 政府扶持重工業化
三 外來強製力量終結瞭殘缺不全的現代化
第十章 “後發外生型”的現代化
第一節 拉美模式
一 背景:低度發展的邊緣地區
二 拉美的發展模式
三 拉美的新動態
四 拉美的教訓
第二節 東亞模式
一 東亞模式的背景及其特徵
二 東亞發展中的威權主義政治
三 “韋伯命題”的再思考
四 亞洲金融危機的反思
五 拉美與東亞模式之比較
第三節 蘇聯模式
一 蘇聯模式的産生過程
二 蘇聯模式的基本內容與特徵
三 蘇聯模式的曆史貢獻
四 蘇聯模式的內在缺陷與弊端
中國現代化探索篇
第十一章 實踐的探索
第一節 中國現代化的早期探索與嘗試
一 早期現代化探索的曆史
二 對早期現代化探索的評價
第二節 中國現代化的正式啓動
一 新民主主義理論及其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
二 新中國的建立及其對現代化的意義
三 對中國現代化實踐的基本定位
第三節 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麵推進
一 發展思路的調整
二 發展戰略的全新布局
三 發展行動的穩步推開
第十二章 國情的把握
第一節 現代化啓動的基礎條件
一 人口多,資源少,環境差
二 底子薄,基礎弱
三 發展程度極不平衡
第二節 全過程麵臨的矛盾
一 基礎差、底子薄,又要盡快實現現代化,這就引發瞭生産的
落後和需求的膨脹之間的矛盾
二 人口多、資源少,還要不要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如果要發展的話,
應當怎樣發展高新技術産業?
三 農村人口占大多數,還要不要走城市化的道路?
如果要走的話,應當怎樣實現城市化?
四 如何處理速度和效益、發展和穩定及效率和公平的關係?l
五 我們既然繞過瞭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還要不要“補資本主義的課”?
如果要補的話,應當如何補? 我們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時候,應當如何對
待封建主義? 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時候,又應當如何對待資本主義?
第三節 建設道路的選擇
一 “小過渡理論”以及黨在過渡時期的基本路綫
二 “大過渡理論”以及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路綫
三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綫
第十三章 模式的試驗
第一節 關於模式的理論思考
一 農民成為市場主體的可能
二 農民成為市場主體的過程
第二節 三種地區發展模式
一 蘇南模式
二 溫州模式
三 珠江模式
第三節 三種村落發展模式
一 華西模式
二 南街模式
三 大邱莊模式
第十四章 理論的概括
第一節 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
一 現代化的新定位
二 現代化發展的“中軸原理”
三 “一元多綫”的發展觀
四 對後發現代化的新闡釋
第二節 厲以寜的轉型發展理論
一 轉型發展: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 社會轉型:中國亟待解決的幾大問題
三 轉型啓動:需要配套的幾項措施
第三節 陸學藝、鄭杭生、李培林等人的社會轉型理論
一 對“社會轉型”概念的界定
二 目前社會結構轉型的變動趨勢
三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主要特徵
小結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