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1906—1975)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还不曾完整地看到书,只看到了别人书评里提到的一部分内容,却只觉这般似曾相识。喜的是,自己竟然可以如此一位先哲的思考不谋而合;悲的是,恐怕她已经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 我也认为,衡量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摧毁了王权,而在于是否扩大了公众的...
评分阿伦特的名字在读这本书之前闻所未闻,在读完这本书后佩服之至——欧陆思想家中数一数二的政治哲学家,睿智、沉静、顿悟。《论革命》在阿伦特长长的书单中,或许并不被人注意,可它仍然典型地展现了这位思想巨匠那富有颠覆性的伟大,尤其是在自启蒙运动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奠...
评分“反革命”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对革命,压制革命,用英文表示就是“anti-revolution”;再就是“反方向的革命”,即所谓的“counter-revolution”。 “反方向的革命”也是革命,或理解为革命精神的体现。 于是就涉及到“革命”的方向性,以及这一方向性的正确...
评分《论革命》(On Revolution,1963)是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63年写的一本书。阿伦特比较了十八世纪的两次主要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在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出版十二年后,仍然是基于对她认为失败了的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总结,她乐观地将注意力转向美国本...
评分阿伦特的文笔是知性的冷艳,深邃不在于刹那而是持续地震颤。 她清晰的描绘了卢梭马克思基于同情视角开启革命,这样就将自由隐匿于必然性之中。因为同情是对一致性的呼唤对具体个人的不关注,归根结底,同情是自我的感动而不是对他者痛苦的共情。尤其人民走上街头愤怒的斥责一切...
完成必读部分,之后有时间有缘分再捡起来
评分二刷。
评分于是读英文原著了
评分完成必读部分,之后有时间有缘分再捡起来
评分近日爱不释手的小册子。在public happiness与private happiness的二分下讨论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的成败,核心关切自由的问题,延续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洞见。同时感叹观念史的实在是一项需要广博学养才能初现洞见的研究。看上去对过去时代的概念分析只有学理的研究价值,然而只有回到概念在历史中的演变和分析,才能理解我们继承的遗产究竟如何限制我们的发问与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