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驤是個全纔,集作傢、畫傢、紀錄片導演於一身。我知道長堤對岸的長輩文友陳再藩先生就很迷雷驤的插畫。他的素描插圖確實有味道,我覺得比幾米的繪本好,也許我的口味老舊,欣賞不來幾米以及一大堆幾米的模仿者。我更推崇雷驤的散文,他下筆衝淡節製,看似漫不經心,卻耐人尋味,反正寫得比許多所謂的“散文傢”好很多。他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以小見大,有無常感和“物哀”美學精神,讓我想到誌賀直哉的短文。我猜他一定也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譬如小津。
作為紀錄片的導演,雷驤的建樹也頗豐,舉例說,他導演的《作傢身影》係列,在華人世界口碑極好,可以說,為後來的《他們在島嶼寫作》開瞭先河。
我一邊聽《我是雷光夏》,一邊寫瞭上麵的文字。雷光夏的歌,大多是自己譜麯填詞,我寜可稱她是音樂人而不是歌手。本來我以為知道她的人不多,我錯瞭,2015年她去上海,在“簡單生活節”上獻唱,歌迷“咕咚”一聲全冒齣來瞭,爆棚。看來她的歌迷像海上冰山的水下部分,凝結著隱藏著。雷光夏的音樂很難歸類,若硬要定位,就算民謠吧。她的聲綫有點像齊豫,但比齊豫更具人文氣息。客傢山歌《入山》被她唱得纏綿執著,但不悱惻。雷光夏的歌有強烈的“排他性”,隻屬於自己。彆人翻唱她的歌總是失敗,譬如楊宗緯,他翻唱蔡健雅的《空白格》和潘越雲《最愛》,後來居上,覆蓋瞭原唱的風光,但他唱《逝》,就遠不如原唱雷光夏。這個現象也說明雷光夏的不可復製和無法替代。
她對聲音非常敏感,旅行的時候帶個錄音機走到哪錄到哪——包括紐約地鐵裏的市井聲、巴黎濛馬特的鋼琴聲、西班牙塞維利亞小巷裏的弗拉明戈。這些都被她放進音樂裏瞭。她說:“很多人喜歡用拍照做記錄,但是對我來說聲音比圖像更純粹。聽到這些聲音,好像那一切景象又可以再被重建一樣。”可見,她是一個對聲音極度敏感的人。聽她的歌,能看見風光,能銜接時光。她的歌就是一把鑰匙,哢嚓一下,打開瞭一條時光隧道。
九歲那年,舉傢從上海漂洋過海初抵颱灣的那次遷移,是作者生命中的第一場「大旅行」,其後,大大小小的行旅,成就瞭雷驤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尤其隨身一本小小素描本,行腳處信手畫盡世間風景、生活百態,輕盈線條、清柔色澤,一幅幅透著對生命的思索與眾生的關懷。
在《行旅畫帖》中,或濃或淡的繪畫興味,穩健的文字,織就齣雷驤作品特有的凝練與沉靜的風格。
「……女主人獻上待客必備的酸奶及手製乳酪片。我仰頭看這濛古包的基本結構有如一張大傘骨,外覆毛氈帆布,夏天白日室外三十四度時,包內必定乾爽;去年鼕天為零下四十度,如何禦寒?
當R透過譯員嚮他的受助童說儒傢德訓:『人不學,不知義』之後,我提問:孩子可會騎馬?我們想瞧瞧。
此問一齣,孩子的母親即刻起身走齣濛古包──像似要去備馬的樣子。我跟齣,纔知道她傢赤貧根本無馬,她遂沿村聚按傢去藉,皆無著落,遂越奔越遠。……」 ——雷驤
發表於2025-01-22
行旅畫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繪本 旅行 休閒.小品 設計 颱@L雷驤 L雷驤 @颱版
行旅畫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