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铁摩尔(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幼年、青年时居住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的研究。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征服和扩张都是一种想象。游牧民族和汉族所取得的成功,没有一个不产生对自己的反动。 草原民族不能完全征服中国,因为长期侵入中国后,终将变成汉族,留在后面的才继续保持草原生活。同样地,汉族侵入草原太远时,也会脱离中国,加入草原社会,而留在中国的则继续发展中国的生...
评分《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拉铁摩尔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作为传统中国边疆地区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四个部分的形态及其与中国内陆、中亚草原的关系,其影响不可谓不深。 在读此书时,有非常强烈的感觉,仿佛这是梅棹忠夫“生态史观”在中国边疆的实践,也有贾雷德...
评分 评分征服和扩张都是一种想象。游牧民族和汉族所取得的成功,没有一个不产生对自己的反动。 草原民族不能完全征服中国,因为长期侵入中国后,终将变成汉族,留在后面的才继续保持草原生活。同样地,汉族侵入草原太远时,也会脱离中国,加入草原社会,而留在中国的则继续发展中国的生...
评分比较浅。观点和方法论多,事实少。讨厌这种布道式的书。
评分绝对是一部颠覆史学的经典之作,可将之前读过的历史书付之一炬。作者提倡一种以地理为枢纽的历史观,重视环境作用下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一改以往停留在政治更替的表层历史观,重新解释了汉族农耕文化的边界形成,以及演变,受益匪浅!
评分写法比较枯燥,暂时终结了我对中国研究的三分钟热度。还是有失察未考处,浮夸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评分翻译错漏不通之处甚多影响阅读。堪称魏特夫的内亚版孪生子,说是边疆研究,其实基本写成中国地理文明史及二战前后地缘政治研究,动机上观察近现代地缘政治似乎还高于论述边疆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强调日本及西欧美国海上势力入侵中国文明区,并同以苏联为代表的内亚陆权势力发生冲突,以现代工业和铁路为扩展势力的血脉,有可能打破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边疆—中心势力相互循环的格局,要观察汉族中心如何在此国际格局中维持统一。其中似还带有倾向苏联—共产势力的私货,对于日本占据满洲的历史与地理叙述不尽不实。独特之处一在相对严格地区分了商周以来封建与中央集权帝国的形态与时间界限,二在没有将视角限定在从核心地带往外看边缘地区的华夏中心观,而是把观察箭头交替转换,将边疆视为文明扩展外缘、地理规限中国文明、历史循环开展的场所。
评分下午开三纸无驴会时看完,到底说明什么问题?在探讨近代边疆的变化中,没有把CP涉及在内,很多讨论显得比较苍白,对西藏的关注亦不够。另,一篇很好的关于翻译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54130/。P79、79,对于汉族来说,向草原或森林发展的结果是减少农耕的精深性、社会的聚合性以及政权的集权型。所以,在汉族核心地区的边缘,建立“少数民族”的外围社会比建立汉族的社会容易。商榷:P271强调秦国骑兵在统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似无史料证明,何况当时并没有发明马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