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係國傢,它們在實現民法法典化過程中,大多留下瞭豐富的立法資料。這些立法資料如同曆史的路標一樣,清晰地指示著當時立法者對民法典的構想,也為後來民法學和法典解釋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在中國,雖然中國颱灣“司法行政部”曾編輯瞭《中華民國民法製定史料匯編》(一九七六年六月刊行),其中收錄瞭相當可觀的清末民國時期的民事立法史料。但是,自《大清民律草案人民國《民律草案》到
《中華民國民法大 法典編訂過程中的很多史實問題都有待考辨,很多理論問題仍需要今人重尋源流。
就史料考證、學理闡釋言,清末民國時期的民法法典化是一個極為廣泛的課題,法學界尚需予以更多的關注。張生同誌以《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一九0一至一九四九)》為題,意在重述清末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的曆史,已開此研究之端緒。張生所作
《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有兩個方麵值得稱道。其一,作者在資料收集和史實考證方麵,著力頗多,初步描述瞭民法法典化的史境與進程。作者圍繞著"民法法典化"的主題,收集、梳理、引用瞭有關的重要立法資料,例如清末的《修訂法律館全宗》、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領事裁判權協議與法權報告書、南京國民政府統計處的調查資料等,這些資料以往鮮有學者係統地梳理、引用過。作者還較為全麵地收集、整理瞭參與法典修訂的法律傢履曆,編製瞭各個時期的
《法律傢履曆簡錶》,使我們約略可以瞭解清末民國時期什麼人參與瞭民法典的編纂、他們的教育背景、編纂法典前後的任職情況。其二,作者對民法法典化的闡釋方法,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清末民國時期的民法法典化,是在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展開的,頭緒繁多,牽涉麵甚廣,如何客觀而全麵地描述這個過程,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張生在
"近代法典化研究"中選擇瞭一種較為符閤曆史客觀的闡釋方法。該闡釋方法以民法法典化為敘事綫索,以政府、法律傢、民眾為事件主體
(特彆是以法律傢為主要角色),大體揭示瞭清末民國時期法律傢與政府閤作造法,完成瞭迴應性的民法體係(以民法典為製度框架、價值核心,以單行法、民事判例、民事解釋為附屬規範),實現瞭民法法典化的形式目標。可是,由於造法過程中對民眾利益和願望的忽略,政府在政治上並未實現民主化、在經濟上並未切實解決氏眾生計問題,加之
國內戰爭、日本侵華戰爭的蔓延不絕,政府和法律傢未能達成民法法典化的實質目標--以民法典為製度基礎實現符閤公平正義的法秩序。(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作為一部二十餘萬字的論著,難以全麵闡釋
"清末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這一宏闊的、艱深的主題。材料的發掘、史實的考證,有待進一步深入。目前,隻是粗具輪廓。若能把當時主要法律傢的立法行為、法學思想、觀點的衝突與摺衷,各展其詳;若能在法典續造過程中,就具體當事人的訴求,法典與單行法、民事判例、民事解釋的發展,各顯其徽;那將是更有說服力的一種研究。
清末民國時期的民法法典化事業,注入瞭當時一流法律傢的智慧和理想,其法學成就何其豐富!法律傢誌業未酬的教訓又何其深刻!這一主題,不僅應是當今法律史研究的課題,還應是立法學、民法學深入探討的領域。因為,民法法典化仍舊是我國法律傢當前最為重大的立法任務,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要編纂完成一部民法典,並非易事。假如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新法典的編纂,將是一件繼往開來的偉業。假如一切從頭開始,忽略本國以往的立法經驗,所成之法典競不若舊法典之妥生。
發表於2025-01-10
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法律史與法律文化 法律史 民國法史 參考 中國法律史 民國 文史社科
史料運用過於單一,純粹描述為主,亦有諸多前後矛盾的論點齣現。最後的”餘論”未免過於草率與武斷。
評分史料運用過於單一,純粹描述為主,亦有諸多前後矛盾的論點齣現。最後的”餘論”未免過於草率與武斷。
評分近幾日人大討論民法典草案的新聞沸沸揚揚,遂尋來一讀。基本上是老派法律史作品的典型手法,清末民國時期民法典製訂本身的相關史料搜羅齊全,但問題意識較為薄弱。其實,民法典的最大意義或有二,一是在nation-building(國族建構)意義上,民法典如何成為民族崛起的標誌(可比較法、德、日),這就要求思想史層麵更多的爬梳;二是在state-building(國傢建構)意義上,民法典如何成為中央政府吸納、替代地方慣習的工具,這又要求社會史層麵的進一步深入。但遺憾的是,這兩重視野在這部作品中是明顯闕如的。
評分近幾日人大討論民法典草案的新聞沸沸揚揚,遂尋來一讀。基本上是老派法律史作品的典型手法,清末民國時期民法典製訂本身的相關史料搜羅齊全,但問題意識較為薄弱。其實,民法典的最大意義或有二,一是在nation-building(國族建構)意義上,民法典如何成為民族崛起的標誌(可比較法、德、日),這就要求思想史層麵更多的爬梳;二是在state-building(國傢建構)意義上,民法典如何成為中央政府吸納、替代地方慣習的工具,這又要求社會史層麵的進一步深入。但遺憾的是,這兩重視野在這部作品中是明顯闕如的。
評分史料運用過於單一,純粹描述為主,亦有諸多前後矛盾的論點齣現。最後的”餘論”未免過於草率與武斷。
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