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5-04-04
Youth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位已愈六十的老人,满面褶皱,银发雪髯,回过头去用毫不见苍老的笔触去描述他的年轻时代。一册单薄之书,其里该藏匿着怎样巨大的力量才可以“青春”冠名?而一个简单生命个体所经历的年轻气盛,其思维的震动该怎样恢弘才能够概括所有年轻人在青春期里共同的不安? ...
评分在《青春》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约翰作为一个生在南非的荷兰裔白人,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并渴望着欧洲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如果稍有了解便可知道,主人公约翰正是以库切本人为原型的。库切于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并于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
评分张爱玲早早的说了,出名要趁早。毕竟没有出名的还是大多数的,也是沉默的大多数,过着没有青春的青春。 库切不动声色的张牙舞爪让人心慌意乱,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国度,但是却有那么多相同的想法,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黯淡的前途,平凡的生活,内向的性格,举...
评分Youth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II) J.M.Coetzee Viking 2002 几月前因诺贝尔奖的盛名,读了库切描写南非白人境遇和种族矛盾的小说“耻”,有点儿难以承担书中的压抑感。这本作者二十多岁时在伦敦的移民生活的自传还是妹妹介绍的,虽然库切的语气依然压抑灰色,却有不...
图书标签: Coetzee 青春 外国文学 英文原版 库切 小说 南非 人生
The narrator of Youth, a student in the South Africa of the 1950s, has long been plotting an escape from his native country: from the stifling love of his mother, a father whose failures haunt him, and what he is sure is impending revolution. Studying mathematics, reading poetry, and saving money, he tries to ensure that when he arrives in the real world, wherever that may be, he will be prepared to experience life to its full intensity and transform it into art.
Arriving at last in London, however, he finds neither poetry nor romance. Instead he succumbs to the monotony of life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from which random, loveless affairs offer no relief. Devoid of inspiration, he stops writing. An awkward colonial, a constitutional outsider, he begins a dark pilgrimage in which he is continually tested and continually found wanting.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1960s-Sharpeville,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Vietnam-Youth is a remarkable portrait of a consciousness, isolated and adrift, turning in on itself. J. M. Coetzee explores a young man's struggle to find his way in the world with tenderness and a fierce clarity.
#a wanna-be-artist young man's thoughts about poetry, women, and himself
评分the mirror or my life
评分柯慈在英國的經歷和困惑有點像現在的我們。放不下詩人與藝術的夢,可現實卻是一個爲冷戰添磚加瓦的碼工。總在等命中的女人,期待充滿激情完美的交媾——卻在一次次的失敗後,退縮回自童年起就彌漫開來、似乎也永不散去羞恥感中,死循環似的求着答案。
评分读过的人跟我说,这本书写的好像就是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带着幻想的世界观中重新认识现实,慢慢成长,然后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仍然有点失望。语言和故事和白开水差不多,静静的压抑,是《且听风吟》那种调调,不是很对胃口。但既然说库切每本书风格不一,那还是继续积极地读其他著作。
评分郁达夫既视感?看到了消极时候的自己。
Youth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