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述与中国情怀》、《中国怀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控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本书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作者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曹雪芹所在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的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点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本书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这些考证文学都是为“两个世界论”服务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摧破“自传说”的作用。自传派的红学考证从来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是在“自传说”大前提的指导之下搜罗所谓“证据”。因此有时不免曲解证据,甚至把完全不相干的历史资料当作“证据”来运用。在“自传说”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以考证破考证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一个学者的学识要看其学术著作是否严谨和有创见,而一个文化人的才华则往往体现在其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品评中。学养深厚的余英时先生参与“红学”的争论似乎可以向我们透露这位史学大师其他史学著作中并不大容易看到的文学评论观点。很有意思的是,虽然以史学见长,但余英时先生...
评分 评分一个学者的学识要看其学术著作是否严谨和有创见,而一个文化人的才华则往往体现在其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品评中。学养深厚的余英时先生参与“红学”的争论似乎可以向我们透露这位史学大师其他史学著作中并不大容易看到的文学评论观点。很有意思的是,虽然以史学见长,但余英时先生...
海外红学专家,视角完全不一样。。。
评分略略看过。不是我的菜
评分余英时的考证工夫实在了得,腾出空来写的几篇文章,便将整个“红学”的历史与前景和盘托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史料证史料,更加凸显出几代红学研究的绌漏与困窘…归根结底这番论证还是为了让红楼梦重新回归文学,在文本外围左冲右突的红学家们是否已“眼前无路想回头”耶?
评分對不起,我覺得這超越了我所看過的紅學著作
评分余英时的考证工夫实在了得,腾出空来写的几篇文章,便将整个“红学”的历史与前景和盘托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史料证史料,更加凸显出几代红学研究的绌漏与困窘…归根结底这番论证还是为了让红楼梦重新回归文学,在文本外围左冲右突的红学家们是否已“眼前无路想回头”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