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一捲(總論)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一捲(總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江蘇人民齣版社
作者:楊棟梁
出品人:
頁數:399
译者:
出版時間:2012-6
價格:37.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4081599
叢書系列: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
圖書標籤:
  • 日本
  • 曆史
  • 近代史
  • 日本研究
  • 東亞史
  • 社會
  • 文化
  • 政治
  • 日本研究
  • 中國觀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關係
  • 中日關係
  • 曆史認知
  • 學術研究
  • 總論
  • 東亞格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內容簡介:一部承載著“友好”、恬淡和對立等不同內容的中日古代關係史,給近代前夜日本傳統的中國觀留下瞭什麼“思想遺産”?鴉片戰爭的炮聲驚醒東亞的太平夢後,日本的中國觀怎樣從“文化遙想”變成瞭“現實殷鑒”?甲午戰爭後,日本的衊視型中國觀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戰以後,日本的中國觀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以史為證,知古方可達今。曆史這麵鏡子,既可認知對手,也可檢點自身。

本捲依據後五捲展開的基本實證資料,從日本、中國和世界的共時性三維約束環境的視角齣發,曆時性地考察瞭日本近代以來中國觀的演變,分析瞭其不同時期中國觀的內容和特點,探討瞭其中國觀的變化規律及其本質。

作者簡介

楊棟梁,男,1954年2月生,漢族,遼寜省黑山縣人。

198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係世界史專業,1992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曆史學會理事,天津市亞太發展研究中心顧問。

曾在日本愛知大學、東京大學長期研修、研究,多次到日本學術考察,齣席韓國、香港國際學術會議。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多名。

主要從事日本近現代政治經濟史、特彆是日本經濟政策史研究。發錶《日本曆屆首相小傳》(新華齣版社1987年)、《日本戰後復興期經濟政策研究--兼論經濟體製改革》(南開大學齣版社1994年)、《日本近代化研究》(閤著商務印書館1997年)、《國傢權力與經濟發展――日本戰後産業閤理化政策研究》(天津人民齣版社1998年)等著作,以及《經濟社會學》、《未來屬於中國--湯因比論中國》、《日本十五年侵略戰爭史》、《通商産業政策史(第11 捲)》等譯著,在中日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40餘篇。其中,專著《日本戰後復興期經濟政策研究》、論文《論日本戰後經濟趕超期財政投融資的作用》等曾獲社科優秀成果奬。

目錄資訊

序論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關係及其“思想遺産”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屬”關係
二、隋唐時期中日“對等”關係的涵義
三、五代、兩宋“無邦交”時期的中日民間交流
四、元明時期中日關係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兩國的“隔離”
第二章 從質疑到衊視
——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觀(1840-1895)
一、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殷鑒”論
1.日本朝野的鴉片戰爭觀
2.“韆歲丸”上海行的實地感受
二、中國對策論的主張和較量
1.中日“連橫論”
2.“脫亞”與告彆“惡友”論
3.“早期亞洲主義”辨
三、衊視型中國觀的泛化
1.日本各界對甲午戰爭的態度
2.媒體對中國的醜化
3.衊視型中國論的泛濫
4.“中國亡國論”與“日本盟主論”
第三章 從衊視到無視
一、復交初期的中國認知與實踐
1.“親華派”與“親颱派”的論爭
2.圍繞反霸條款的戰略之爭
3.福田內閣的締約認識及決斷
4.經濟界對中日締約的推動
二、“友好”時期的中國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國觀
2.中曾根康弘的國際觀與中國觀
3.稻山嘉寬的中國知行
4.圍繞天皇訪華的爭執
三、冷戰後中國認知的演進
1.對華閤作思想的發展
2.“中國威脅論”的齣現
3.橋本龍太郎的“新對華外交”
四、新世紀中國認知的考驗
1.新生代政治傢的中國觀
2.小泉純一郎的中國觀及靖國史觀
3.後小泉時代的中國知行
4.民主黨政府的中國知行
——甲午戰後至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觀(1895-1924)
一、衊視型中國觀的發展
1.“東洋盟主論”的受挫
2.“保全中國論”的浮齣
3.“戊戌變法”過激論
4.衊視型中國觀的固化
二、日俄戰爭前後的中國觀
1.“臥薪嘗膽”的對俄一戰
2.戰時衊華觀諸態與傳播
3.戰後的“世界一等國”意識及使命觀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觀
1.政界的判斷與對策
2.大陸浪人的認知與行動
3.酒捲貞一郎的《支那分割論》
四、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觀
1.一戰期間的對華政策
2.內藤湖南的中國論
3.吉野作造的中國觀
第四章 從無視到敵視
——國民革命至二戰結束時期的中國觀(1924-1945)
一、對中國國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國民革命觀
2.“協調派”的“不乾涉”對策
3.“強硬派”的蠻橫乾涉
二、占領中國東北的得逞
1.甚囂塵上的“滿濛占有論”
2.石原莞爾的戰爭論與“滿濛”策
3.民眾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
4.橘撲的“滿洲國建設”論
三、走嚮全麵侵華的知行
1.國際“孤兒”的執拗
2.得隴望蜀的“分離華北”
3.國內政治的“轉嚮”
4.無視型中國觀的躁動
四、鯨吞中國的孤注一擲
1.全麵侵華的妄斷
2.“以華製華”的“東亞新秩序”夢
3.侵華時期的“支那抗戰力調查”
4.走嚮戰敗的掙紮
第五章 從敵視到正視
——二戰戰敗至復交時期的中國觀(1945-1972)
一、戰後初期中國認知環境的變化
1.對中國“以德報怨”的感恩
2.“冷戰”下對華行動選擇的約束
二、敵視型對華知行的錶與裏
1.吉田茂政府選擇“颱灣”的心路
2.自民黨政權敵視中國的共識
3.“政經分離”的盤算
三、社會團體的中國認知
1.日本社會黨的中國知行
2.日本共産黨的中國知行
3.“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的對華文化交流
四、經濟界的中國知行
1.經濟界代錶人物的中國認知
2.經濟團體“以民促官”的經貿活動
五、民眾中國觀的嬗變
1.普通民眾的中國認知
2.媒體的中國認識
3.右翼勢力的對華動嚮
六、正視中國的復交
1.自民黨“知華派”的知行
2.田中角榮的“決斷”
3.社會各界對中日復交的反響
第六章 從正視到“競閤”
——復交以來的中國知行(1972-2011)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不管怎麼說,小日本對中國的研究還是比我們對對方的研究要透徹的多

评分

編者搜集資料至勤,也很係統,不過在中日兩國近代曆史的觀點上以綜閤為主,發明偏少

评分

泛讀完的

评分

比較可惜吧

评分

不管怎麼說,小日本對中國的研究還是比我們對對方的研究要透徹的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