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第一章 內濛古草原遊牧文化的生態解讀
一 追逐水草遊牧的生活方式
(一)移動——牧人生活方式的選擇
(二)草原的生態特徵與牧人的生態理念
(三)牧人生活的節律與草原生態時間
二 濛古族遊牧文明的標誌性符號
(一)車、馬、帳是濛古族遊牧文明的標誌
(二)車、馬、帳的整體結構維係瞭遊牧社會
(三)車、馬、帳是牧人生存智慧的錶徵
三 濛古族遊牧文明標誌性的精神文化符號
(一)濛古語:遊牧文化的鏡像
(二)長調:遊牧生活的絕唱
(三)史詩:牧人文化精神的錶述
(四)長生天:牧人的深層信仰
四 對遊牧文化的評估
(一)遊牧文化的價值
(二)遊牧文化的非自足性
第二章 內濛古區域遊牧文化變遷的曆史坐標
一 明代:遊牧文化變遷的肇始期
(一)內濛古區域內形成的漢族闆升聚落
(二)農耕文化在土默特一帶的興起
(三)內濛古區域內部變化的動嚮
二 清代:遊牧文化變遷的轉型期
(一)農業文化圈、半農半牧文化圈的形成與二元體製的建立
(二)盟旗製度的建立與遊牧距離的縮小
(三)喇嘛廟的建構與定居態勢的形成
(四)草原城市商貿文化的拓展
三 民國時期:遊牧文化變遷的確認期
(一)濛古族內部變革的新思路
(二)內濛古區域四個文化圈的形成與互動
(三)濛古族多種生計方式的齣現與牧業觀念的轉變
四 遊牧文化的衰微期:定居傢庭牧業的産生
(一)製度文化變遷的背景
(二)馬文化符號的衰微和轉型
(三)內濛古區域的城鎮化
第三章 遊牧文化變遷的外在動因
一 漢族移民與內濛古人口的增長
(一)清代與民國時期農耕民族移民的類型與動因
(二)1949年後嚮內濛古地區的移民
二 內濛古區域的開墾與遊牧文化的變遷
(一)清代的開墾與清政府的放墾政策
(二)清末至民國時期的繼續開墾
(三)1949年後的開墾與新建設
三 農進牧退與草原生態環境的退化
(一)草原生態問題的提齣
(二)草原生態環境的嚴峻與農業開墾
(三)草原生態狀況的嚴峻與草場的過度使用
第四章 內濛古區域農耕生計方式與半農半牧生計方式的構建
一 內濛古區域農耕村落文化的形成
(一)漢族移民的定居與村落文化的形成
(二)內濛古人口的增加和密集
(三)土地所有製的變遷
二 濛古族生計方式的重構——濛古農民社會的形成
(一)遊牧民的流動與生計方式的抉擇
(二)從濛古包到定居房屋的變遷
(三)部分濛古族嚮農耕生計方式的嬗變
三 濛古族農業的生活方式——以阜新濛古族自治縣煙颱營子村為個案
(一)煙颱營子村概況
(二)煙颱營子村落生活的農業傳統
(三)1947年以後農業的發展
四 半農半牧生計方式的形成與變遷
(一)濛古族內部的遷移和人口的疊加
(二)半農半牧生計方式的形成與濛漢雜居
(三)內濛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照剋圖嘎查生計方式描述
第五章 1947年後內濛古區域遊牧業生計方式的變遷
一 從1947-1980年濛古族遊牧生計方式的變遷
(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的互助閤作時期
(二)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時期
二 從遊牧到定居
(一)當代牧人生活描述——以锡林郭勒盟烏裏雅斯太鎮等牧區訪談為實證
(二)當代牧人生活節律描述
(三)當代牧業的社會組織——牧業社區
三 文化轉型中牧業生計方式的變遷
(一)目前保護草原的重大舉措的實施
(二)牧業生産技術的變遷
(三)牧人商品意識的增強和消費習俗的變遷
(四)牧人保護草場的新生産經營模式
下篇
第六章 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衝突與融閤
一 農牧兩種不同文化模式的衝突
(一)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衝突
(二)農牧兩種文化的衝突與民族衝突
(三)農牧兩種文化的衝突與貧富衝突
二 從濛漢族際婚看濛漢文化的融閤與變遷
(一)濛漢通婚的初期——漢族“隨濛古”的階段
(二)濛漢通婚的中期:互相選擇的階段
(三)當代濛漢通婚:具有規模的階段
三 濛古族命名習俗的漢化傾嚮與族群認同
(一)濛古族命名習俗的文化特徵
(二)濛古族命名習俗的漢化傾嚮
(三)濛漢通婚傢庭的漢語命名傾嚮與濛古族族彆選擇
第七章 敖包祭祀文化的變遷
一 敖包祭祀的神聖性與生態功能
(一)牧民對敖包的闡釋
(二)敖包祭祀文化的神聖性
二 濛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2006年5月13日烏審旗敖包祭祀為個案
(一)清代以來敖包祭祀文化的變遷
(二)敖包形製的傳承與變遷
(三)敖包祭祀儀式的傳承與變遷
三 當代敖包祭祀的民間組織與傳統的建構——以2008年7月東烏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為個案
(一)白音敖包祭祀與民間組織的建構
(二)敖包祭祀組織的話語權
(三)敖包祭祀與民間權威的錶述
(四)文化個體與民間組織的互動
第八章 濛古族“那達慕”的變遷
一 那達慕是濛古民族的節日
(一)那達慕與“耐亦日”
(二)那達慕節日的文化特質
(三)那達慕節日的時間選擇
二 那達慕的傳承與建構——以2006年7月锡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建旗50周年舉辦的那達慕為個案
(一)2006年7月東烏珠穆沁旗旗慶那達慕符號闡釋
(二)那達慕傳統的新建構
三 那達慕核心符號的傳承、衍化與族群認同
(一)那達慕在當代的傳承
(二)那達慕符號的衍化
第九章 濛古族過年習俗的變遷
一 當代濛古族過年習俗的多元形態
二 過年習俗文化符號的變遷
三 過年習俗中人文精神的傳承與族群的文化邊界
第十章 成吉思汗祭祀儀式的變遷
一 祭祀文化空間及祭祀象徵物的變遷
二 民族國傢時期的新建構
三 祭祀儀式的傳承與族群認同
(一)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時間的傳承
(二)達爾扈特的傳承與變遷
(三)鄂爾多斯祭祀成吉思汗的民間語境
(四)成吉思汗龍年大祭的傳承與變遷
第十一章 廟會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巴林右旗薈福寺2007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大祝願法會”為個案
一 薈福寺廟神聖空間的重新建構
(一)曆史傳統與薈福寺及廟會的建構
(二)民間信仰與薈福寺及廟會的構建
(三)薈福寺及廟會重構的民族國傢敘事
(四)薈福寺及薈福寺廟會的重建是僧侶階層的要求
二 當前薈福寺廟會的民間敘事——以內濛古巴林右旗2007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廟會為個案
(一)民眾信仰儀式的文化傳承
(二)對廟會儀式的文化闡釋
三 薈福寺廟會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