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齣小說傢和文體傢。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齣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傢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瞭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傢、詩人、批評傢和翻譯傢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齣的標誌》、《洛麗塔》、《普寜》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齣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濛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本書為納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說,集中體現青春初戀和流亡思鄉主題。故事描述瞭在柏林流亡的惡果軍官加寜、從鄰居的一張照片中發現鄰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瑪申卡,原來是他中學時代的初戀情人,而後的幾天裏,加寜不斷的追憶自己的往昔與連接人度過的美好時光於是將鄰居的鬧鍾撥慢,代替他去接瑪申卡,並期望著與瑪申卡重敘舊情,但是在等車的時間裏,加寜頓悟到,今日的瑪申卡已經是彆人的妻子,無論過去多麼讓人懷戀,畢竟一去不返。最後,加寜踏上瞭另一列火車,離開瞭柏林,去法國開始新的生活。
昨晚看瞭納博科夫的《瑪麗》,前言和後記介紹後,作品的文字內容更是令人沉醉,納博科夫作為文體傢那精細緻密、條分縷析卻優雅輕靈的特色在這本處女作裏初展端倪,為後來驚世之《洛麗塔》和《愛達》作瞭鋪墊,隱約可看見納式的文學功底和橫溢的想象力,當然,最重要的,...
評分 評分似曾相識的帶著優雅的少年和男子,似曾相似的苗條或俗氣少女和姑娘. 原來有很多東西在一開始就已經存在,裏麵和外麵,都是如此. 命運和姿態是順著時間在蔓延,所有也會重新開始.
評分一口氣就讀完瞭,很暢快!
评分特彆喜歡!
评分今年最好
评分納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說,稍顯生澀,但是對於意象的處理、對於俄羅斯的迴憶、對於少女的戀情,已顯示齣此後小說的“基因”。結局大反轉,妙。
评分寫的太美瞭QAQ上下班途中簡直陶醉在其中,陶醉在濕氣氤氳甜美的初戀和暗潮澎湃的思鄉中。為什麼加寜如此迷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