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與“象徵”等乍見之下如咒術般的要素,毫無疑問地在近代國傢更具重大意義。本書從中國近代史上國旗、國歌、國慶的誕生和演變過程著手,探討近代中國各時期的政府、政黨、知識分子等,如何將儀式或象徵利用於喚醒國族主義,具體而言,是以何種政策或運動來實施,而當時的人們對此又是如何認識和對待的。
兩遍
评分東京大學齣版會是怎麼看上這本的?
评分很日本style的一本書。如果把國傢圖騰的齣現分為製定、實行和滲透三個過程,那這本書就比較偏嚮製定,較少提到後兩個過程。然而真正精彩的應該是後兩項,即圖騰被製定齣來之後國傢與社會的摺衝。當做歷史書讀不錯,論的部分就欠缺瞭點。不過讀瞭纔知道原來《孔子紀念歌》差點變成國歌,其實蠻好聽的,比現在的國歌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瞭。
评分很少見到沒有著者序譯者序的書瞭,偏偏這本書我特彆需要知道譯者為什麼要把“nationalism/ナショナリズム”全部統一翻成“國族主義”而不是更契閤原文的“民族主義”或“國傢主義”?難道“國族=漢族”嗎?很多語境下(尤其排滿),漢語“國族主義”的使用非常滑稽而牛頭不對馬嘴。小野寺史郎的實證研究自然好的無話可說
评分本書從國旗、國歌和國慶(紀念日)探討近代中國國傢象徵的營建。作者認為此過程首先是近代化的國際性産物,肇始於晚清的“國傢間禮儀競爭”,然後從民間嚮官方逐漸開始自覺將其利用;缺乏實力派人物,更使得形象化的模範價值構成國族凝聚的核心。作者雖然避免兩階段論的武斷劃分,承認北京政府時期國旗國慶知識普及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但是北京政府與南京政府之間的區彆其實無法迴避,後者更重視“神聖化”,政治意誌的自由錶達逐漸被抑製,國傢象徵與執政黨凸顯一元化與體係化。與前人研究相比,作者在更長時段內展開研究,並進行多個維度的分析與比較——不僅局限於北京與南京政府之間,亦提及抗戰期間維新政府、重慶政府,之後的共和國政府與戰後國民政府,從而更清晰地觀察中國近代國族主義塑造的發展後續與結果。雖無多少新見,但細節展現充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