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少年时代曾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其代表作有《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译者简介:
苏福忠
著名翻译家,译作有《瓦尔登湖》《红字》《索恩医生》《文学》《莎士比亚》和厄普代克四部曲《兔子富了》等,著有《译事余墨》,另发表小说、散文、游记、评介文章和杂文等六十余万字。
在《一九八四》中, 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温斯顿这个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在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的过程。
最近断断续续在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别人问我它是什么书的时候,我会很严肃地和他们说:这是一本很恐怖的书。 说它是恐怖之书不是说这书写的是恐怖故事,而是让你看了以后你会觉得不寒而栗,你会庆幸自己暂时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之中。 单看我的这题目吧,...
评分 评分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
评分再看了一遍《一九八四》。是在对自己提醒。每一天过去,困囿在自己的小情绪里,其中有多少关乎这个世界的命运呢。没有。每一天过去,偶尔升起的失落感幸福感那么隆重,沉沦其中,似乎就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全部了。欢喜,悲伤,其实真的有多少关乎人类的命运关于未来的人类呢。没...
评分在国内如此大环境下,读这本书,真是让人后背一阵发凉。
评分先是压抑中透出一丝希望,让人抱着侥幸开始放松,然后冷不防把人打入绝境,当你以为熬出头可以以最后的选择——死亡,来走向解脱的时候,作者举重若轻地告诉你死亡不是尽头,绝望亦没有尽头。越往后读越精彩。读第三部的时候不自觉地联想到了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一些内容。另外,作者的翻译在“叙”的时候让人感觉问题较多,在“议”的部分比较晓畅。话说把“老大哥”译成“老人家”是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吗?
评分2018.12
评分至少把绝望和恐怖两个词诠释的很好,pS: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点双重思想
评分原作6星,翻译沙雕BigBother变老人家,负4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