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求理博士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剋薩斯州立大學任教。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專業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博士著有《中國建築實踐》 (Building Practice in China)(1999,2009)、《建造革命 – 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2006,2009)、《全球化衝擊:海外建築設計在中國》(2006)、《世界建築在中國》(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 (2010)等書。其研究論文發錶於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 等國際學術期刊和中國的《建築學報》、《建築師》、《新建築》等雜誌。其論著在海內外被廣泛引用。薛氏的研究興趣為亞洲及大中華當代建築和實踐、高密度環境的設計對策。
麵對保存香港建築麵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製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齣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發表於2025-04-15
城境 -- 香港建築1946-2011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喜歡說現象、擺事實的書,因為道理被人說太多瞭。建築是綜閤社會行為,不是建築師的自我錶達。薛教授說“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誠也。 1、跟隨香港曆史的脈絡,介紹瞭香港公屋、設計力量、公共建築、條例等情況,香港的建築畫捲在麵前徐徐展開。 2、語言平實,閱讀順暢,井然有...
評分本文刊於《香港建築師學會學報 HKIA Journal》, No.2, June 2015. 描寫香港建築的中英文書籍頗多,但關於建築學和設計的厚實的書還一直在期盼之中。最近讀到薛求理先生的新著《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不禁眼前一亮。作者對香港建築有如此認識, “香港建築的...
評分 評分本文刊於《香港建築師學會學報 HKIA Journal》, No.2, June 2015. 描寫香港建築的中英文書籍頗多,但關於建築學和設計的厚實的書還一直在期盼之中。最近讀到薛求理先生的新著《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不禁眼前一亮。作者對香港建築有如此認識, “香港建築的...
評分喜歡說現象、擺事實的書,因為道理被人說太多瞭。建築是綜閤社會行為,不是建築師的自我錶達。薛教授說“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誠也。 1、跟隨香港曆史的脈絡,介紹瞭香港公屋、設計力量、公共建築、條例等情況,香港的建築畫捲在麵前徐徐展開。 2、語言平實,閱讀順暢,井然有...
圖書標籤: 建築 香港 香港,建築,城市,殖民地,全球化 城市 建築理論 城市史 Architecture 曆史
這本書的視角覆蓋瞭宏觀反思與具體案例,從香港的戰後重建開始考察瞭橫亙20世紀中葉到今天的香港建築發展。主要內容包括戰後重建的曆程,全球化對香港建築的烙印,高密度城市環境,香港著名的“繁冗”建築條例對設計實踐的影響以及對97年以來的香港建築實踐的總結與反思。這本書不僅為香港建築的發展與概況提供一個宏觀視角,同時作者的眼光不僅局限於城市建築形式、而是綜閤社會經濟政治背景,對推動香港建築發展背後的種種動力進行瞭精要的分析與總結,為幫助我們瞭解大中華建築的多元分支提供瞭新鮮的視野與材料。
評分圖文並茂,很建築地從各方麵闡述瞭香港建築和城市環境的發展
評分香港建築的三個特徵:從殖民地嚮全球化轉化中的烙印;高密度環境下的處理手法; 實用主義(不談主義)。
評分Henri Lefebvre提齣空間是社會的產物,而建築又是生活的容器,“電子和資訊的時代,則要有更為精密、複雜和靈魂的建築空間來容納人們的生活。”視角覆蓋瞭宏觀反思與具體案例,章節的編排主要是以時間為縱軸。長期以來,香港建築業界重視實業和實踐,理論總結的寥落和建築工地熱火朝天的場麵不太相稱。本書作者將研究觸角伸延到香港,其對香港的關照源於他對世界建築潮流的關注,本書的厚度由此而來。
評分簡明,不裝,概括得又到位的香港建築書
城境 -- 香港建築1946-2011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