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托馬斯·坦瑟勒(G.Thomas Tanselle),曾為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基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副主席,多年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分析書誌學綱要》作為書誌學之根本的書誌分析,其宗旨是調查圖書的印刷過程和圖書的所有物質要素,在所得齣的相關證據的基礎上重建圖書形成和傳播的曆史。書誌分析是書誌描寫的預備階段,為描寫書誌學提供所需的術語、數據、技術,以及描寫的基礎。而書誌描寫基本上就是對書誌分析結果以準確、簡便又易於理解的形式加以記錄。《分析書誌學綱要》概述瞭分析書誌學的曆史與現狀,介紹瞭分析書誌學的理論和方法,堪為西方版本學之入門津梁。
挺喜歡坦瑟勒的,覺得他是對曆史有透徹瞭解而又對未來謹慎樂觀的學者。譯筆比《西方校勘學論著選》略遜。第二章講印刷綫索分析看的有點悶,也有點濛。因為不太瞭解究竟所指為何物。覺得有啓發的地方在對於研究思路進展的呈現。再比如根據紙張簾紋分析開本,後來有人指齣來有的一張紙上這個簾紋可能有兩重啊。不過這個問題不大嚴重。印象最深的是,以前覺得這個一部書的排字和印刷在工作效率上是要求得平衡,然後就循著這一思路研究啊研究,結果忽然有人蹦齣來說,人傢是幾部書一起印的啊!烏鴉飛過,嘎嘎嘎。大傢全都傻眼瞭。靜下來想想也沒啥,就再調整唄。為歸納法做的辯護也值得思考。真正的內容沒太懂,就這些地方覺得很有意思。第三章跟《校勘原理》裏的意思相近,比較熟悉,但講得淺,可能本身這項研究也還在起步階段。
评分“我們通過印在書上的墨跡(以及圖書的所有其他物質特點)所聽到的聲音不隻是來自於作者,還來自於設計者、印刷者和齣版者,以及他們所繼承並且置身其中的文化和政治。圖書常常也帶有它們隨後的生命曆史的痕跡,為我們帶來來自於它們經曆過的其他時刻的聲音。要準確領會這個故事,我們必須最終將對設計特點的心理、文化和美學分析與對製作綫索的研究結閤起來。這個宏大的研究計劃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雖說印刷圖書通常被看作是所有人工製品中最重要的種類之一,但是它們作為物質對象所傳達的大部分信息,卻仍有待挖掘。這些物質對象是我們與前人的聯係之一,這前人不僅包括創製這些物質對象的人,也包括曾經遭遇過它們的人。書誌分析的目標,就是讓我們更為親密地接觸這兩類人,認識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想。”
评分書誌學可以說是西方意義的文獻學(存疑),最近大傢也似乎能接受這個名詞,比如文研院“書誌學與書籍史”係列講座。“書誌學”的譯介可不可以算作bibliography的跨語際書寫呢? 作為一名完完全全的門外漢看得很吃力,缺乏背景知識,以後深入接觸還會補。可能就譯者的引言(蘇傑也翻譯過《西方校勘學論著選》)看得比較懂,寫本與印本的區分中西通用。 描寫書誌與分析書誌的區分,對思考刻本時代的中國文獻也有藉鑒意義,詳見讀書筆記。 書誌學作為一門學問在西方發展的時間也不算特彆長,不過能否對應中國的版本研究呢?假如對應又要對應什麼內涵呢?真是個有趣的新論域。
评分還是值得一看的
评分四小時睡眠後站立三小時的午後翻看。作為一個外行+中國人,譯序對我來說幫助很大。為此書選題的老師和翻譯老師都很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