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的文法》内容:在文学世界的名人堂里,有几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君特·格拉斯笔下敲“铁皮鼓”的奥斯卡、贡布罗维奇那个返老还童的作家尤瑟夫,现在可以再加上一位:大卫·格罗斯曼书中的男孩艾伦。在十三岁犹太成年礼后,艾伦停止了发育,永远孤独而悲伤地停留在自己的纯真年代。奇特的是,这些关于长不大的孩子的小说本身也像是没有长大,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它们都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它们像童年般魔幻、飞跃、轻盈,但却毫不幼稚――因为里面有真切的、如童年般无辜的痛苦。
媒体推荐
继其1989年的杰作《证之于:爱》后,格罗斯曼在《我心深处的文法》中继续探索儿童充满挫折、屡受创伤的内心世界。这本新书,让格罗斯曼巩固了他世界级小说家的地位。
——美国《费城问询者报》
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格罗斯曼展现了一场以色列民族的成年礼,足以与塞林格和戈尔丁相媲美……借助精湛的技巧,格罗斯曼表达了在失去童年世界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巨大痛苦。
——美国《图书馆杂志》
彼得•潘与艾伦(译后记) “所有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是英国作家巴里(J.M.Barrie 1860—1937)的小说《彼得•潘》(Peter Pan 1911)开头第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小说的众多孩子中,唯有同名...
评分彼得•潘与艾伦(译后记) “所有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是英国作家巴里(J.M.Barrie 1860—1937)的小说《彼得•潘》(Peter Pan 1911)开头第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小说的众多孩子中,唯有同名...
评分彼得•潘与艾伦(译后记) “所有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是英国作家巴里(J.M.Barrie 1860—1937)的小说《彼得•潘》(Peter Pan 1911)开头第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小说的众多孩子中,唯有同名...
评分彼得•潘与艾伦(译后记) “所有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是英国作家巴里(J.M.Barrie 1860—1937)的小说《彼得•潘》(Peter Pan 1911)开头第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小说的众多孩子中,唯有同名...
评分彼得•潘与艾伦(译后记) “所有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是英国作家巴里(J.M.Barrie 1860—1937)的小说《彼得•潘》(Peter Pan 1911)开头第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在小说的众多孩子中,唯有同名...
前三分之二甚好,后三分之一主人公精神崩溃写得冗长拖沓,表现形式看似纷呈恣肆(大量意识流)实则不谙节制的妙处。前三分之二写男孩成长的幻灭感,笔力遒劲、冷酷(迥异于作者另外一些甜腻腻的作品)。一个不小心撞见父母啪啪啪啦(后来看出他们长期以来侮辱与被侮辱的关系),好不容易谈上的女朋友被挚友夺走啦,以前俯首称臣的小不点转眼就结实粗壮得凌然不可侵犯啦,当宠物养大的猫咪在食与色前立马翻脸呜呜咆哮啦……没什么道理可讲,也说不上对与不对,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唯冲击力刻骨铭心。
评分你需要蹲下来 抹掉身上时间的痕迹 切掉脑子里坚固的部分 才能听到它所有通道的回声.
评分童真眼睛中的世界,当你用一颗孩子的心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孤独,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能屈从于他们的社会,到头来要不就你被世俗化了,要不就是你脱离了社会成为一名需要看护的精神病患者,还有很多隐藏了自己作为代价换来人类合群的本质,那种孤独和思维的琐碎我是有所体会的,不过那种思维奔异的写法后面有很多人会吃不消,但是作品的主题和模仿童贞视角下的心里活动还是棒棒的。
评分我现在一看格罗斯曼这四个字脑袋就“嗡”地一声……能看完的格罗斯曼的书人一定都是忍耐力拔群的,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评分读得真的很辛苦,至少不是习惯的风格。整本书写了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独白,他对成人世界的向往和失望,对同伴走向成熟的深深恐惧、失落和愤怒。身边人一个个离开,仿佛被抛弃,试图抓住什么却总是失败。这是个让他迷茫无助的世界,他要把自己紧紧锁起来,于是成长就成了一次绝地逃生,可是,他真的做得到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