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士锋 Stephen R. Platt
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尔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审校简介
谭伯牛
清史研究者,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及湘军、淮军历史,著有《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说晚清》《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
发表于2025-04-10
天国之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很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宏大、人物命运相互交错,但结语一章写的真不怎么样。我并不认为作者在用美国的内战与中国的内战作比较,而是在说明,如果没有爆发美国南北战争,淮军可能不会降临上海,戈登可能不会帮李鸿章攻下苏州,英国如果能一直保持中立,那太平天国一方可能不会...
评分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书,堪称汗牛充栋,多一本少一本,似乎已不再重要,在这个熟题材上想写出新意来,几乎不可能。 但,裴士锋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完全不同的新视角,那就是从国际政治来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与美国南北战争有什么关系?洪仁玕为什么要写不大可能执行的《资政新篇...
评分生存的意义:一场权力的游戏 ——读《天国之秋》有感 天国,谁的天国? 世界的天国,洋人眼中的天国。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的1/3,中国的GDP也占据了世界1/3,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更是成为欧洲很多居民的心头爱,中国的神秘更是吸引着需求欧洲探险家...
评分很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宏大、人物命运相互交错,但结语一章写的真不怎么样。我并不认为作者在用美国的内战与中国的内战作比较,而是在说明,如果没有爆发美国南北战争,淮军可能不会降临上海,戈登可能不会帮李鸿章攻下苏州,英国如果能一直保持中立,那太平天国一方可能不会...
评分在天国之秋这个角度,讨厌曾国藩,因为最近总有人拿他标榜自己,好像读了两本曾国藩家书就成了正确了,现在人说信儒家有点可笑,其实连理学都没搞清楚。读到围安庆时,屠夫的性格也暴露出来了,告诉他弟不能有慈悲之中,一定要多杀俘虏,一定要屠城。 曾国藩是不是汉奸?腐烂的...
图书标签: 历史 太平天国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近代史 裴士鋒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历史 近代史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不错。重点梳理太平天国时期英美政府对华态度的影响,以及传教士,浪人的行为。作者对中国当时的满汉及民间人士的政治军事宗教观念比较熟悉,能够深入当时的情境来观察太平天国的影响。作者主要详叙清、天国和外国人三方势力的复杂关系,较少透露意图,但在后记中明确说出他的观点,即西方的干预打乱了中国本土的反满和现代改革的历史进程。这一观点澄清了清代的闭关锁国并非完全封闭,但却高估了天国的改革理想,低估了中国士大夫集团的力量,也低估了西方在攫取利益与帮助中国“进步”两端之间平衡的难度。
评分文笔和翻译都不错,但史料和史观绝对有问题,外人写太平天国的几本书真是不怎么样
评分侧重的是1960年代英国对华政策对晚清这场内战的影响,裴士峰选择这个时间段,也是因为这时懂英文的洪仁玕已经来到南京,写这个时段他能运用更多英文史料。1958年天津条约后,从上海到汉口,长江沿岸已有五处开埠,长江的战局极可能损害到英国的贸易。英国曾因换约问题和公使被杀事件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惩罚”过清廷,但也未因此承认太平军的交战国地位。英国的态度戏剧性地左右了中国的战事,一是1861年让陈玉成和李秀成联军无法通过围魏救赵直取汉口(已成为租借地)而解安庆之围,致使失掉安庆重镇,战局扭转;二是美国内战爆发后,支持南方邦联的英国在棉产业等支柱产业上损失惨重,促使它在贸易中心上海选边站,1862年在太平军逼近上海时改变中立态度,介入战争,支持清廷,并协助清军收复宁波和杭州。
评分侧重的是1960年代英国对华政策对晚清这场内战的影响,裴士峰选择这个时间段,也是因为这时懂英文的洪仁玕已经来到南京,写这个时段他能运用更多英文史料。1958年天津条约后,从上海到汉口,长江沿岸已有五处开埠,长江的战局极可能损害到英国的贸易。英国曾因换约问题和公使被杀事件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惩罚”过清廷,但也未因此承认太平军的交战国地位。英国的态度戏剧性地左右了中国的战事,一是1861年让陈玉成和李秀成联军无法通过围魏救赵直取汉口(已成为租借地)而解安庆之围,致使失掉安庆重镇,战局扭转;二是美国内战爆发后,支持南方邦联的英国在棉产业等支柱产业上损失惨重,促使它在贸易中心上海选边站,1862年在太平军逼近上海时改变中立态度,介入战争,支持清廷,并协助清军收复宁波和杭州。
评分全球史视野下的太平天国战争,胜在视野的客观。对战争的态度:1、清政府:大逆反贼;西方史:中国内战;TG:人民革命。相对而言西方史视野较为公正。2、太平天国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死亡最多的内战,不完全统计,夺走的性命达到惊人的8700万。3、战争对江南地区尤其是安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安徽几乎荒无人烟,却成为上海和湖南的发迹史。十年内,上海由开埠时期的数万人口暴增到200万,从江南掠夺的战利品浩浩荡荡运回湖南,甚至堵住了长江航线,完成湖南近代发迹的原始资本积累。4、内战期间英国有许多机会征服全中国,但却放弃,私认为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并不是殖民主义而是纯粹的商业掠夺考虑。5、湘军和太平军对于江南人民而言都是恶魔,后期洪秀全精神失常,李秀成成为天国的实质核心,洪仁轩只能算个传教士,纸面功绩多。
天国之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