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发表于2025-04-22
建国方略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孙中山自己在《孙文学说》的序中说明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要把这部书作为整个《建国方略》三个建设(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心理建设“来发挥。当时的情况照他说,“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
评分夫乱世而举者 泛若星汉 然以仁称者 庶几 先生以诚动天 以忠事民 语曰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先生之志可谓弘毅也 给骨血以养社稷 身死不悔 溯之千年可肩并者寥矣 然籍为小人所窃 绪业渺渺 岂重其行而轻其知乎 当是时 外有虎豹内有狼狈 啖血食肉 其未有枪炮之...
评分为什么孙中山当年会让位给袁世凯?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在思想上,孙中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一句“中山理想,克强实行”,道出了多少辛酸。 或许,日后毛的成功就在于他吸取了孙的经验,组织是根本,但纪律和信念才关键。由此,对毛而言确实“知难行易”,对孙而...
评分一片痴心尽付建国方略,无奈他人尽负民国革命。 带着许多晦涩、许多疑惑,我初读完了此书,感慨如此。 国父一直在论证知难行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知之惟艰,高度强调了认识的重要性。一部对中国的大规划,的确是系统全面。但反观富兰克林自传,会发现他的举措几本...
评分虽有大炮之嫌,但是读过本书后还是要慨叹国父之才。 国父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知难行易,又用了余下的三分之二来勾画了他的宏伟蓝图。我们可以说他过于乐观了,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这样的乐观,革命又怎能坚持下来。 反问,100年了,国父的大略,我们实现了多少?
图书标签: 孙中山 历史 政治 中国政治 *三联@北京* 中国历史 visionary politics
《中学图书馆文库(第二辑):建国方略》是革命先驱孙文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也是孙文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他以大量事实阐发了行而后知、行易知难的认识论观点:《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其中对实现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作了详尽规划,是孙文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勾画的美好蓝图,《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阐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是建国方略之“社会建设”。
孙中山先生之政治,经济远见,十次革命不弃之坚持,思路之清晰,文采之精彩,佩服之五体投地。尤以其中之《有志竟成》读来热血沸腾,激励人心。
评分知难行易,毋必毋固毋意毋我
评分看完之后,明白了为何有大炮之名。第一部分《孙文学说》,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行易知难的道理,很好。全书历来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宏伟的实业计划了,建港口,按他的计划好像现在都还没完全实现。而他计划的10万英里铁路,也是前几年了才实现,比他计划的晚了一百年。总的看来,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拿着地图做出的计划,很美好,但是可操作性太低,至少在他那个时代很低,所以就是嘴上放大炮而已。
评分孙中山先生之政治,经济远见,十次革命不弃之坚持,思路之清晰,文采之精彩,佩服之五体投地。尤以其中之《有志竟成》读来热血沸腾,激励人心。
评分看完之后,明白了为何有大炮之名。第一部分《孙文学说》,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行易知难的道理,很好。全书历来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宏伟的实业计划了,建港口,按他的计划好像现在都还没完全实现。而他计划的10万英里铁路,也是前几年了才实现,比他计划的晚了一百年。总的看来,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拿着地图做出的计划,很美好,但是可操作性太低,至少在他那个时代很低,所以就是嘴上放大炮而已。
建国方略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