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傢。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們慣稱他為孫中山。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發動一係列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任非常大總統。1924年,發起第一次國共閤作。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終年59歲。1940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早年接受教會教育,對世界局勢具有深刻的認識。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終帝製”。他提齣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影響深遠。晚年推動聯俄容共、國共閤作政策,促進瞭中國共産黨的迅速發展,是海峽兩岸都備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中學圖書館文庫(第二輯):建國方略》是革命先驅孫文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所著的三——《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的閤稱。《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的學說》,是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也是孫文哲學思想的代錶作:他以大量事實闡發瞭行而後知、行易知難的認識論觀點:《實業計劃》是建國方略之“物質建設”,其中對實現工農業、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作瞭詳盡規劃,是孫文為中國經濟發展所勾畫的美好藍圖,《民權初步》又名《會議通則》,闡述瞭政府管理和群眾在社會生活中應掌握的民主原則、程序和方法,是建國方略之“社會建設”。
發表於2025-02-04
建國方略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為什麼孫中山當年會讓位給袁世凱?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答案:因為在思想上,孫中山已經成瞭孤傢寡人。 一句“中山理想,剋強實行”,道齣瞭多少辛酸。 或許,日後毛的成功就在於他吸取瞭孫的經驗,組織是根本,但紀律和信念纔關鍵。由此,對毛而言確實“知難行易”,對孫而...
評分最近迷上瞭研究《羅伯特議事規則》(Robert's Rule of Order),發現孫中山的《民權初步》就是根據<羅伯特議事規則>寫的。纔發現。 我們對曆史的認知齣現瞭多麼大的斷層啊!! 。。。。。。。。。。。。。。。。。。。。。。。。。。。。。。。。。。。。。。。。。。。。。...
評分無怪楊奎鬆、楊天石諸人樂意推薦,孫中山的眼光確具前瞻性,史傢指其不但在辛亥革命時代是個最前進的思想傢,搞歷史的人一百年後迴頭看,孫中山仍然是我民族最高層領袖中極少有、甚至唯一的「現代人」。今天重讀這本書,意義非凡,除瞭重新發現民國,亦可古今證照,頗具現實意...
評分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潛心思考中國革命,然後寫下瞭這本《建國方略》。這本書中孫中山展示齣瞭他腦海中的宏偉藍圖——《實業計劃》。 孫中山一嚮高喊實業救國,修路造港。可惜袁世凱給他的一個月三萬大洋的銀元全被他吃喝買軍火二次革命瞭。袁世凱人後一句“大炮”也讓孫大炮...
評分雖有大炮之嫌,但是讀過本書後還是要慨嘆國父之纔。 國父用瞭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論述知難行易,又用瞭餘下的三分之二來勾畫瞭他的宏偉藍圖。我們可以說他過於樂觀瞭,但是在那個時代,沒有這樣的樂觀,革命又怎能堅持下來。 反問,100年瞭,國父的大略,我們實現瞭多少?
圖書標籤: 孫中山 曆史 政治 中國政治 *三聯@北京* 中國曆史 visionary politics
知難行易,毋必毋固毋意毋我
評分知難行易,毋必毋固毋意毋我
評分孫中山先生之政治,經濟遠見,十次革命不棄之堅持,思路之清晰,文采之精彩,佩服之五體投地。尤以其中之《有誌竟成》讀來熱血沸騰,激勵人心。
評分看完之後,明白瞭為何有大炮之名。第一部分《孫文學說》,用瞭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講行易知難的道理,很好。全書曆來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宏偉的實業計劃瞭,建港口,按他的計劃好像現在都還沒完全實現。而他計劃的10萬英裏鐵路,也是前幾年瞭纔實現,比他計劃的晚瞭一百年。總的看來,這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拿著地圖做齣的計劃,很美好,但是可操作性太低,至少在他那個時代很低,所以就是嘴上放大炮而已。
評分孫中山先生之政治,經濟遠見,十次革命不棄之堅持,思路之清晰,文采之精彩,佩服之五體投地。尤以其中之《有誌竟成》讀來熱血沸騰,激勵人心。
建國方略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