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于 1939—1940年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这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时值抗战,其历程艰险、任务艰巨,考察覆盖四川、重庆两地 35个县,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 730余处。考察成果丰硕,却因图文资料留存不多,久已不为世人所知。作者以刘敦桢《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稿本为文本线索,于 2003—2004年只身重探这条考察线路,拍摄图像万余帧,搜集到大量的古迹实地勘察资料。幸运的是,在2005—2008年作者又对部分线路进行了补查,在四川“512”、“420”巨震之前,圆满完成了这些野外古迹的全部考察。倾心精选的 600余帧珍贵图片,倾力撰写的 20余万字文稿——“最后的乡愁”,在 1939年营造学社的艰难跋涉中悄然浮现,也在作者 10年前的艰辛重探中得以再现。本书适合对营造学社、古建筑及其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昨天这书到了,先翻了翻,因为文中看到有德阳的字眼,想看看当时对德阳古建筑的描述和照片,结果很失望,只有短短的文字描述了钟鼓楼,而离钟鼓楼不远的德阳文庙却只字未提,德阳文庙现在在全国的文庙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从保护的完整度来说),另外,文中哪些照片是当时的,哪些是现在的没有说明。
评分是为西南不可移动文物之概览,其实和古建筑的“化城”有非常大的差距。不过标题所表的最后的乡愁倒是独具韵味,在一次一次看回南京老家的过程中会看到那些明清、民国古建不断的荒凉下去,其实建筑和文物,这些古物都有人情味,他们背后的故事是时间长河中最迷人的涟漪。
评分是为西南不可移动文物之概览,其实和古建筑的“化城”有非常大的差距。不过标题所表的最后的乡愁倒是独具韵味,在一次一次看回南京老家的过程中会看到那些明清、民国古建不断的荒凉下去,其实建筑和文物,这些古物都有人情味,他们背后的故事是时间长河中最迷人的涟漪。
评分昨天这书到了,先翻了翻,因为文中看到有德阳的字眼,想看看当时对德阳古建筑的描述和照片,结果很失望,只有短短的文字描述了钟鼓楼,而离钟鼓楼不远的德阳文庙却只字未提,德阳文庙现在在全国的文庙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从保护的完整度来说),另外,文中哪些照片是当时的,哪些是现在的没有说明。
评分雖然和我預想中的不一樣,并不是一本遊記書,但作者的專業水平和對古建築的熱愛令人尊敬。圖片和資料都很詳細,很長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