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 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 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发表于2025-02-01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如果将洪武、建文、永乐、宣德这四代君主对于藩王的处理方法串联起来(因宣德帝只在位9个月,所以暂且忽略),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亲亲”到“抑亲”。作为开国君主,朱元璋为了防止异姓人篡夺政权,在中后期对武将进行了大清洗,而对藩王采取了“亲亲”...
评分【南北对比】 如上一篇所述,周王、幽王、代王、湘王等接连被废,朱允炆的“削藩之箭”开弓即不能回头,而这也最终促成了朱棣将其称帝之心付诸实践,一场叔侄大战、南北之争已在所难免。我们可以先从宏观上看下双方阵营。朱允炆领导下的南军,北伐平叛,其智囊团主要...
评分1.何谓“东宫制度”? 自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在应天府称帝起,至1644年朱由检(明思宗,崇祯)在北京景山自缢而亡,有明一代,历经277年,共16帝。在皇权交替更迭的历史进程背后,既有朱元璋顶层设计的共性,也有各种复杂的机缘巧合的个性,这些自觉与不自觉的...
评分在上一篇中着重讲到了“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如果将皇位交接进程视为一个程序,那么这样的程序则存在多种bug,更准确地说是存在很多异常情况没有捕获,即没有将诸多意外因素考虑在内。本篇讨论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更准确地说是由无子嗣所引发的继任者人际关系危机...
评分古人称“变”通常指代三类事情: (1)政变 (2)民变 (3)对外军事冲突 对于“土木之变”来说,抛开战争细节不谈,其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明史的一个重要拐点,是明朝盛极而衰的开始,是明王朝在崇祯帝吊死景山之前最生死攸关的时刻。而景泰...
图书标签: 历史 明史 朱永嘉 明史研究 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 政治制度源流 中国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
非常棒,就是最后有点罗嗦重复了
评分讲稿风。讲缘起发展演变很清晰,得失讨论满冷静。值得一读。
评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乏言外之意和自思自叹。
评分谈史最忌讳观点不中立,夹带私货,过于直白联系当下,影响观者的联想力。虽然本是讲稿所编,朱先生言下照顾近世,观点时有偏颇,颇损本书之意
评分只要感兴趣的明史研究一概购入,看看讲座怎么样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