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资深图片编辑
回族,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7年开始自学新闻写作、散文写作。
1994年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毕业。
1994年任《河南经济日报》摄影记者。
1997年任《河南法制报》摄影记者。
1998年任《焦点杂志》特约记者。
2001年任《百姓信报》摄影记者。
2003年任《豫情时报》摄影记者。
2004年至今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片编辑。
擅长拍摄社会纪实类图片,主要作品有《唐三彩》、《西部招妻》、《采石场》、《割漆人》、《采药人》、《耍猴人》、《年画人家》、《黄河上的人家》《中国人的家当》《中国1988-2008》《中国南海》等二十多组专题图片。
发表于2025-02-02
中国人的家当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来北京五年,搬过两次家。搬家的过程中,家当这个词就活起来。大包小包、大箱小箱,零碎用帆布包起来。一七年初,到海淀昌平交界处参观朋友新装修好的大房子,400多平米,纯正别野。尤其是那个40平的书房,看得心痒痒。 朋友的父亲早年在部委机关工作,家里积攒了好几大册文革...
评分去参加一个摄影活动,主讲是一位学院派摄影师,色调浓郁的纪实作品让人欢乐不起来。与会的前辈们说,年轻时适合多走这款式。 然而,尚不知,这种纪实格调,不是你想拍时就如愿以偿。往往大多数人为了摆脱成为纪实影像里那类不开心角色,从纪实的梦想里出走为影楼风! 在看马宏...
评分来北京五年,搬过两次家。搬家的过程中,家当这个词就活起来。大包小包、大箱小箱,零碎用帆布包起来。一七年初,到海淀昌平交界处参观朋友新装修好的大房子,400多平米,纯正别野。尤其是那个40平的书房,看得心痒痒。 朋友的父亲早年在部委机关工作,家里积攒了好几大册文革...
评分来北京五年,搬过两次家。搬家的过程中,家当这个词就活起来。大包小包、大箱小箱,零碎用帆布包起来。一七年初,到海淀昌平交界处参观朋友新装修好的大房子,400多平米,纯正别野。尤其是那个40平的书房,看得心痒痒。 朋友的父亲早年在部委机关工作,家里积攒了好几大册文革...
评分来北京五年,搬过两次家。搬家的过程中,家当这个词就活起来。大包小包、大箱小箱,零碎用帆布包起来。一七年初,到海淀昌平交界处参观朋友新装修好的大房子,400多平米,纯正别野。尤其是那个40平的书房,看得心痒痒。 朋友的父亲早年在部委机关工作,家里积攒了好几大册文革...
图书标签: 摄影 纪实摄影 马宏杰 社会 中国 人文 影像 纪实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
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这个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所以毋庸置疑,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很有时代特点和社会、经济研究史料的。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
相比《最后的耍猴人》、《西部招妻》这两本专题纪实摄影作品,这本《中国人的家当》显得略为平庸了,虽然这是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专项摄影,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但缺乏一定的深度,而且将这些家庭放在一起作比较也缺乏一种标准(或概念),除了让我们回忆起我们曾忽略的生活的一部分之外,感觉没有什么更为深刻的意义在里面了。不过每个人由于经历阅历不同,对画集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或歪曲,所以这个评价仅代表我今天的看法。
评分在季风蹭读。以前舍不得买,太贵了。今天看了,性价比的确低,照片不够大,细节看不清,前三分之一是每户人家家当都摆出的全家福,后三分之二是拍摄这些照片的经历、故事。中英对照,这样使得实际内容并不多,但是其实挺羡慕作者的,他实际经历、采访了很多,只是没有全写出来而已。
评分在季风蹭读。以前舍不得买,太贵了。今天看了,性价比的确低,照片不够大,细节看不清,前三分之一是每户人家家当都摆出的全家福,后三分之二是拍摄这些照片的经历、故事。中英对照,这样使得实际内容并不多,但是其实挺羡慕作者的,他实际经历、采访了很多,只是没有全写出来而已。
评分中信的编辑搞什么鬼啊,第一户人家介绍英文部分就有严重错误。责编工资也很好拿:)
评分之前在读库看到很喜欢,没想到单独出书了。很喜欢马老师的视角,尤其之前的西部买妻,非常之震撼。
中国人的家当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