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才华和盛名的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悟力,扑捉被人忽略的生的意义,其作品无不灌注性灵智慧。
代表作有:小说《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在孤单寂寞之际,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呼兰河畔那个墨迹斑驳的黄金时代——她的童年。她用最稚拙和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读来荡气回肠,充满沧桑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发生的恩怨故事,生动描摹了中国人的悲惨遭遇,和在死亡线上勇敢抗争的民族气节。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而萧红小说中的现代性,即是人类永恒的苦难。与丁玲等同时代左联作家所追求的大国家大背景下的民族主义写作不同,萧红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我认为是孤傲的,甚至是私密的对精神的探索。 她...
评分 评分提到萧红,不由得会想到萧军,以及萧红的情感经历。有时候相比文学著作,会对作品背后作者的轶闻琐事更感兴趣。 萧红一生中有三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是萧红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包办许配的汪恩甲,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 萧红经由同班同学汪恩甲的哥哥的牵引,开始认识汪恩甲...
评分 评分呼兰河传这个作品是部前后画风严重不一致的名作。充满着前半截的写作是惬意,是温馨,是少不更事的愉悦,是清朗的田园生活,是朴实无华的呼兰河;而后半截是讽刺,是无奈,是嬉笑怒骂的鞭挞,是真实的封建愚昧,是闭塞守旧的呼兰河。 但是,前半截的美好与后半截的保守...
比《生死场》易读,记人记事,北方生活风土画,读完我更加认为萧红是个东北的情感细腻的爱憎分明的…女汉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前部分很有趣,与祖父细腻温柔的情感贯穿始终,民俗盛会部分脍炙人口,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场面描写都趣味横生。后半部分较为沉重,以小孩子的视角描写显得更为残忍。
评分不过,物质的充实也是充实,充实总比空虚要好的。
评分无论你是谁,幸福和苦难都是对半。
评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评分不过,物质的充实也是充实,充实总比空虚要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