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言
第一部分
估值觀點:過去和現在
第1章對普通股估值公式的兩種闡述方法2
注釋9
第2章尋找安全性和估值的邊界10
2.1兩個基本的投資目標10
2.2貨幣的價格中的虛假信息11
2.3未來是不確定的11
2.4處理宏觀風險12
2.5擁有企業獨有的購買力13
2.6尋找安全性邊際14
2.6.1估價14
2.6.2經營模式退化15
2.6.3專注於資産,而不是剩餘權益15
2.6.4管理16
2.7標新立異的靈活性16
2.8結論17
2.9問答部分17
注釋18
第二部分
估值方法
第3章公司的業績和增加值衡量20
3.1前言20
3.2緻謝21
3.3引言22
3.3.1價值如何産生22
3.3.2新業績評估方法與資本預算法的聯係24
3.3.3總結25
3.4傳統績效度量指標25
3.4.1投資迴報率25
3.4.2托賓q值26
3.4.3總結27
3.5附加值的度量指標28
3.5.1經濟利潤28
3.5.2市場增加值37
3.5.3經濟附加值與市場增加值的調和38
3.5.4附加值度量指標應用過程中的難點38
3.5.5霍爾特的投資現金流收益率39
3.5.6總結42
3.6各種績效度量指標的比較42
3.6.1樣本43
3.6.2變量43
3.6.3實證結果46
3.6.4總結51
3.7結論51
附錄3A企業的資本成本52
附錄3B淨現值和內部收益率55
術語錶56
注釋57
參考文獻61
第4章運用可支配股利法對股票進行估值64
4.1可支付股利65
4.2可支付與常規股利66
4.3差異的重要性69
4.4賬麵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權重70
4.5結論71
參考文獻72
第5章現金流貼現法在估值中的應用73
5.1DCF方法的計算公式73
5.2現金流的估計74
5.3貼現率75
5.3.1定義75
5.3.2外部因素76
5.3.3內部因素76
5.3.4組成部分76
5.4終值77
5.5結論78
5.6問答部分79
注釋80
第6章股權價值分析的個案研究:默剋公司(Merck & Company)81
6.1默剋公司近年年報82
6.1.1戰略目標82
6.1.2結構重組82
6.1.3醫療改革中的定位83
6.1.4展望83
6.2美國製藥行業的基本信息83
6.2.1製藥公司的定價和需求83
6.2.2整閤和閤資企業83
6.2.3市場趨勢84
6.2.4國際競爭84
6.2.5美國政治、監管環境84
6.3需要完成的任務85
附錄6A默剋公司財務數據90
附錄6B醫藥行業統計數據94
附錄6C競爭策略分析框架96
附錄6D迴顧杜邦財務比率分析方法98
附錄6E幾種估值方法100
6.4參考解答:默剋公司案例102
6.4.1目前醫藥營銷中存在的問題102
6.4.2美國醫藥行業的競爭結構102
6.4.3波特模型以及默剋公司103
6.4.4默剋公司的最近資産收益率錶現評價104
6.4.5計算默剋公司的內在價值105
6.4.6用兩階段現金流貼現模型計算默剋公司的內在價值105
6.4.7內在價值敏感性分析106
6.4.8關於內在價值敏感性分析的討論107
6.4.9利用默剋公司的價格收益比率和每股淨收益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107
6.4.10關於估值分析的討論108
6.4.11用H模型計算內在價值108
6.4.12H模型的敏感性分析108
6.4.13H模型的結果的分析109
6.4.14整體估值意見與投資建議109
6.4.15定量因素的考察109
6.4.16定性因素的考察110
第7章傳統股票估值方法111
7.1目的112
7.2捷徑112
7.2.1預期模型112
7.2.2估值模型112
7.3傳統估值方法113
7.3.1市淨率113
7.3.2市銷率113
7.3.3市盈率113
7.3.4股利貼現模型114
7.4篩選114
7.4.1行業組成114
7.4.2估值115
7.4.3股權收益構成116
7.4.4增長116
7.4.5風險、預期和業績117
7.5基本分析118
7.5.1增長和摺現率118
7.5.2估值121
7.6結論126
7.7問答部分126第8章簡單估值模型和增長預期128
8.1戈登模型129
8.2簡單有限增長模型129
8.2.1情況一:所有收益再投資到正淨現值項目130
8.2.2情況二:部分收益再投資到正淨現值的項目130
8.3新模型和市場預期131
8.4評價市盈率的閤理性133
8.5高市盈率股票的過高估價134
8.6結論134
附錄8A新模型與戈登模型之比較134
緻謝135
注釋135
參考文獻136
第9章Q型競爭下的特許經營權估值137
9.1一階段無增長模型138
9.2Q型競爭性均衡139
9.3一般衰退模型141
9.4現值等價股權收益(淨資産收益率)143
9.5基本兩階段增長模型144
9.6增長驅動股權收益145
9.7Q型競爭下的極限股權收益146
9.8結論149
緻謝149
注釋150
參考文獻150
第10章增值以及現金驅動估值模型152
10.1現金流貼現模型及估值152
10.2估算153
10.2.1名義估值與實際估值153
10.2.2權益成本154
10.3價值創造160
10.3.1價值中性行為160
10.3.2增值行為160
10.3.3其他可選擇的增值方法162
10.4經濟附加值162
10.4.1EVA警告163
10.4.2比較EVA與DCF估值164
10.5結論165
10.6問答部分165
第11章財務經濟附加值法167
11.1一價法則168
11.2解決循環論證問題169
11.3財務經濟附加值法171
11.4總結173
附錄11AFEVA公式的推導175
注釋176
參考文獻177
第12章選擇恰當的估值方法(一)178
12.1正確估算權益價值178
12.1.1新經濟的消失179
12.1.2估值技術概述179
12.1.3市場倍數指標183
12.2選擇閤適的類比公司185
12.2.1兩個關鍵問題186
12.2.2定義倍數指標186
12.2.3倍數指標的驅動因子186
12.2.4研究設計187
12.2.5研究結果188
12.3總結188
12.4問答部分189
注釋190
第13章選擇恰當的估值方法(二)191
13.1確定估值因素191
13.2資本成本法193
13.2.1賬麵價值調整法193
13.2.2重置成本法194
13.3市場法194
13.3.1類比倍數法194
13.3.2類比交易法196
13.3.3總結196
13.4收入法196
13.4.1公司自由現金流法196
13.4.2股權自由現金流法198
13.4.3股利貼現模型法199
13.5未定權益法:期權估值法202
13.6總結203
13.7問答部分204
注釋205
第14章流動性不足股票的估值方法206
14.1流動性的估值方法207
14.2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性208
14.2.1波動性的度量208
14.2.2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性209
14.2.3波動性是否具有連續性210
14.3案例211
14.3.1動性不足所導緻的最高摺價率212
14.3.2確定最終摺價率212
14.4總結213
注釋214
參考文獻214
第三部分
收益和現金流分析
第15章盈利的計量和披露對股票估值的影響218
前言218
緻謝219
聲明219
引言220
15.1會計收入與股票價值相關性的證明221
15.1.1收入數據與股票價格221
15.1.2含有會計收入或現金流的會計信息224
15.1.3如何運用會計收入進行估值225
15.1.4總結226
15.2財務報告中的會計收入與股票估值227
15.2.1淨現金流模型更好還是以收入為基礎的模型更好227
15.2.2利潤錶的分類230
15.2.3非常項目232
15.2.4重組234
15.2.5停止經營235
15.2.6會計製度變更238
15.2.7綜閤收入及其構成240
15.2.8總結240
15.3買方股票分析如何運用會計收入進行股票估值242
15.3.1目標和過程243
15.3.2股票估值分析246
15.3.3實驗的啓示248
15.3.4後續研究248
15.3.5總結250
15.4結論250
注釋251
參考文獻256
第16章現金流分析及權益估值258
16.1自由現金流(FCF)法258
16.1.1修正的自由現金流法259
16.1.2實際問題259
16.1.3實施的問題260
16.2關注收入帶來的問題260
16.2.1摺舊和攤銷260
16.2.2重組費用260
16.2.3盈利和損失261
16.2.4研發費用261
16.2.5遞延費用261
16.3股票估值中的自由現金流分析261
16.3.1估算當前的FCF261
16.3.2估算FCF的增長預期262
16.3.3推導在無杠杆情況下的預期迴報262
16.3.4計算杠杆率r262
16.3.5估算權益風險相關的r262
16.4FCF案例263
16.5結論264
16.6問答部分264
第17章會計估值:盈餘質量的問題?266
17.1收益衡量與估值267
17.2收益質量的實證檢驗269
17.2.1價值相關性方法270
17.2.2信息內容方法270
17.2.3預測能力的方法270
17.2.4方法比較270
17.2.5經濟收益的衡量271
17.2.6組件數據271
17.3政策影響272
緻謝272
注釋272
參考文獻273
第18章收益質量分析和權益估值275
18.1為什麼要分析收益質量276
18.2超預期盈利的影響276
18.3收益質量的界定277
18.4簡單的股息收益案例277
18.5收益分解281
18.6結論283
18.7問答部分283
第19章估值中“現金為王”?285
19.1基於倍數的價值評估286
19.2美國證據:利潤分配287
19.3國際案例288
19.4國際結果289
19.4.1運營現金流與收益290
19.4.2股利與盈餘292
19.4.3預期每股收益的完全估值錶現295
19.5結論296
附錄19A變量界定296
注釋297
參考文獻298
第四部分
期權估值
第20章員工股票期權和股權
估值30020.1序言300
20.2前言301
20.3員工股票期權基礎302
20.3.1一個典型的員工股票期權302
20.3.2股權估值中的期權304
20.4期權的預期成本305
20.4.1股票期權的會計準則305
20.4.2戴爾案例308
20.4.3稅收問題310
20.5期權行使的模式315
20.5.1執行的假設315
20.5.2執行時間315
20.5.3實證檢驗316
20.5.4含義319
20.5.5期權定價模型319
20.6期權價值對雇員的意義322
20.6.1雇員風險厭惡與激勵效應322
20.6.2波動率和員工期權323
20.6.3激勵效應&會計效應324
20.6.4會計、薪酬設計和重新定價324
20.7對現金流和定價的影響325
20.7.1授予期權的決定因素325
20.7.2期權、迴購、稀釋和現金流326
20.7.3期權和激勵326
20.7.4期權和稀釋327
20.7.5期權的市場價值329
20.8總結和應用330
20.8.1研究結果331
20.8.2未來期權發行332
20.8.3可能轉嚮限製股333
附錄20A選擇的戴爾電腦公司披露333
注釋338
參考文獻338
第21章擁有提前執行邊界的員工股票期權341
21.1提前執行邊界的啓發式模型343
21.1.1“調整到期日”方法(L模型)343
21.1.2HW“執行價倍數”方法(M模型)344
21.1.3“獲得的期權價值比例”方法(μ模型)344
21.2L,M和μ模型的比較347
21.2.1代錶性投資者框架下模型價格的計算347
21.2.2從模型獲得的相對價格347
21.2.3模型和客觀期權價值的錶現349
21.3結論352
緻謝353
注釋353
參考文獻354
第五部分
實物期權估值
第22章實物期權與投資估值356
22.1提要356
22.2前言357
22.3介紹358
22.3.1技術部門裏的實物期權359
22.3.2實物期權的背景及方法論361
22.3.3小結364
22.4估值模型:傳統模型與實物期權364
22.4.1傳統的估值工具365
22.4.2期權估值371
22.4.3小結375
22.5實物期權估值框架375
22.5.1金融期權估值375
22.5.2使用金融期權模型對實物期權估值379
22.5.3小結385
22.6解讀實物期權385
22.6.1使用實物期權估值385
22.6.2對思科估值387
22.6.3對內嵌實物期權公司估值的案例分析388
22.6.4小結393
22.7實物期權估值中的缺陷和不足393
22.7.1內部外部相互影響並發394
22.7.2無法解釋荒謬的估值394
22.7.3模型風險395
22.7.4未能滿足假設395
22.7.5難以估算參數值397
22.7.6標的資産的不可交易性401
22.7.7小結405
22.8實物期權估值使用上和準確性上的實證證據405
22.8.1直接和間接測試405
22.8.2實業者對實物期權模型的應用407
22.8.3小結407
22.9總結和結論408
附錄22A投資項目中實物期權的進一步解釋410
附錄22BHokie公司投資機會的二項式案例413
術語錶415
注釋416
參考文獻419
第23章生物科技公司實物期權估值423
23.1新藥開發424
23.2阿傑朗製藥公司424
23.3假設425
23.4評估方法427
23.4.1決策樹法427
23.4.2二項式法429
23.5結果431
23.6結論432
注釋433
參考文獻433
譯後記434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