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发表于2025-04-02
长恨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偶然结识了这本书 初初翻来 不胜无聊 细碎繁琐的文字倒是占了大半 生怕自己心性浮夸 念不下去 磨磨蹭蹭一周也将这本书读了过去 这个王琦瑶啊 真是让人羡慕 让人嫉妒 却也让人惋惜的 我是不喜欢上海的 正是一点也没看错 记得我年幼的时候 爷爷去上海看望他的远方亲戚 ...
评分前些时候,看到网上有人写文章拿王安忆和铁凝两个人做比较,具体的内容记不得了,只是有个印象是写文章的人觉得铁凝处处的不如王安忆。下面回贴者众多,也是纷纷表示赞同的。当时我只看过铁凝的《大浴女》,心中是蛮喜欢的,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便有些诧异,但是王安忆的东西...
评分关于王琦瑶的爱情故事 爱情,容不得一点单向关系的存在。 程先生把王琦瑶爱得入骨三分。占有相当偶然成分的那次拍照,便为他的一生定出了意料之外却也合乎情理的结局。程先生是懂王琦瑶的,单单从他为王琦瑶选美挑选服装的细致劲就可见一二。色彩的更迭,层次的递进,该突出...
评分看长恨歌,和关锦鹏,和茅盾文学奖无关。 多年前开篇的“弄堂”在我心里播下一个种,我是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最有发言权,却还是惊愕,可以写得如此。怎么就后来没有急切地看下去,对一本书对一个作家,也是有眼缘的。 待到去年六七月间,话剧版长恨歌公映最后一场,父亲辗转...
评分看过此书,我感觉王安忆可以算作当今中文作家中少有的能把握中文神韵的。整本小说,可算得鸿篇巨制,但妙语珠玑,有些段落甚至是比诗歌还要诗意,比禅玄还要禅玄,让人不禁想要念诵吟咏。书中的人物描写都是写意的,不着笔墨但是神采盎然,那些精微缜密的情绪被严丝合缝地描摹...
图书标签: 老上海的女人 小说 爱情 图书·那些女子 上海 鲜活 王安忆 哀婉
王琦瑶,名字很好听 关于上海的历史,王琦瑶飘荡其中 可能更适合女性看吧
评分2019.2.16,贵池
评分王琦瑶是不能当作典型的人物形象来看待的,把王琦瑶当作典型的人物形象来看待势必要出错的,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解释王琦瑶怎么和阿二对诗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就没办法解释王琦瑶回到上海后从哪里习来的手艺,就没办法解释王琦瑶怎么一直衣食无忧,显然,王琦瑶每一个阶段的形象都是不同上海女人的切面,王琦瑶就是汇集了上海女人典型性格的形象,比如,和李主任在一起时的王琦瑶,就不是后来和严师母等人混在一起的王琦瑶,而和严师母混在一起的王琦瑶,也不是后面生了薇薇的王琦瑶,王琦瑶身上承载的是上海的浮华和堕落,与其把王琦瑶看作具体而微的小说人物,倒不如把王琦瑶的遭遇,视作上海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像王琦瑶跟遗老子弟康明逊勾搭怀了孕,无可奈何赖到来路不明的俄国混血萨沙身上,王琦瑶的种种做法背后潜藏着王安忆对上海这座城的看法。
评分王的语言艺术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但还是不喜欢。长句、复句卖弄太多。主题无趣。请问:人性的温暖在何处?全书没有一个可爱之人。心机婊,死得早。
评分一开始不习惯细腻繁絮的描写,后来适应了慢慢看出味道。与我而言,看到李主任算是到了巅峰,到了程先生之死已然可以终结。作者有意回避宏大的历史浪潮,使人物脱离了地面,有泛空的不真实感。小说有几处重要的逻辑分支没有处理,女主角的情感变迁也生硬。
长恨歌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