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林布尔科姆(Peter Brimblecombe)
澳大利亚著名大气化学家,国际著名大气环境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的主编,东安格利亚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大气化学教授。
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便讨论了中世纪以来伦敦的空气污染历史、公众对污染认识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艰难历程。在17世纪初,伦敦便有了“雾都”的声誉。到了19世纪,雾甚至成了造访伦敦的游客们必看的“特色”景观。在1952年著名的大雾霾爆发之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烟雾对人的健康影响。而对污染的治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直到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不仅有对伦敦空气污染、煤烟对环境影响的专业分析,还考察了雾霾对建筑、家居、艺术创作和时尚生活等的影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是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对伦敦空气污染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污染的治理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监管。同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让《大雾霾》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和趣味性,读来如惊悚小说般酣畅淋漓。
《整体环境科学》把《大雾霾》这本书形容为一部惊悚小说,我觉得应该形容为一部推理小说更为准确。全书围绕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对历史事件、细节、记录进行缜密的梳理,还原出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能源使用状况和工业革命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历程。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一个...
评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词语突然出现并且产生爆炸效应是一件说难不难,说容易不容易的事情。在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散布信息的时代,对话题的参与感让人们更容接近社会的一些事物的真相,同时也更加能够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物处理中来。然而,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情况是朝着...
评分穹顶之下,伦敦如何冲出“霾伏” “霾”锁伦敦,行人掉入了“泰晤士河” ——读彼得·布林布尔科姆《大雾霾》的启示 “历史就是垃圾!可以通过一个社会的下水道、垃圾堆、厕所、坟场或者烟囱看出这个社会的特征”,“最早的空气污染是通过何种方式发生的,这一点我们不难想象…...
评分雾霾以其悄无声息却来势汹汹的姿态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总会让人类感觉措手不及。但是这样的观感其实并不准确,彼得•布林布尔科姆在《大雾霾》中就为我们展示了,即使在远古,也存在着严重的室内污染。作者为我们展现了雾霾,本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带给世界的一份与生俱来的“...
评分雾霾以其悄无声息却来势汹汹的姿态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总会让人类感觉措手不及。但是这样的观感其实并不准确,彼得•布林布尔科姆在《大雾霾》中就为我们展示了,即使在远古,也存在着严重的室内污染。作者为我们展现了雾霾,本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带给世界的一份与生俱来的“...
有关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雾都”之称的由来,以及英国如何治理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的相关趣闻,一部另类的环境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看来只要是发展市场经济,总是逃避不了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无论是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还是我朝都是如此。 再说这个译名,英文原名明明是【The Big Smoke】,译作“大烟雾”才对,翻译成“大雾霾”是为了更好的接地气吗?
评分[得到]
评分内容是我感兴趣的,只是这个翻译,实在有点难受,一些专有名词明显没有仔细核查过,边读边改错……
评分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杂糅了很多其他有趣的东西。值得一读。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文字有些拗口。
评分英国的空气污染治理的过程就是几百年的艰难爬行和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样的转变所付出的代价就是1952年杀死一万多人的大雾霾。在我看来,这数百年的治污过程就是公众意识被唤醒的过程。即使书中大篇幅的描写卓越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如何竭尽全力推动治污进程,但他们都是社会上的极少数。最艰难的过程不是让公众知道污染有多么可怕,而是推动公众从口头付诸实践。我不禁试想,如果没有1952年的灾难,英国的污染治理又会拖到什么时候?是不是人类的改变必须要以惨痛的代价为前提?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不是对公共政策如何实现,反而是对人的本性。其次,在数百年的治污过程中,英国政府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书中笔墨甚少,可想而知,政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袖手旁观。英国政府的行为是否能为现在中国政府的治污提供前车之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