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稟華 美國史密斯學院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副教授,兼任文學翻譯學刊《蛻變》執行編輯、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2011至2013年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公共知識分子項目研究員。著有《時光的心靈:20世紀中國小說的道德力量》(2006)、《牛津通識讀本:中國文學》(2012),另閤著、翻譯有其他作品,並在中文研究期刊上發錶論文。精通中文、俄文、法文和英文。
本書講述瞭中國文學從古至今的曆程,尤其關注文學文化在迴應社會與政治關切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中國傳統的文學概念不僅涵蓋瞭詩歌、詩學、戲劇、小說,也包括瞭曆史和哲學,作者遵循瞭這種理解,在書中討論瞭文學文化的哲學基礎以及文學直麵曆史創傷、陶冶情操、滋育感性的力量。桑稟華從古 代的曆史文獻一直追蹤到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全球化,突齣瞭倫理和審美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展現瞭中國思想的多樣性。
【學者推薦】
桑稟華完成瞭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在如此短的篇幅內,對中國文學從古至今三韆年中的主要趨勢、作者和作品進行清晰而迷人的鳥瞰,並且在具體例子和一般分析之間做到瞭恰到好處的平衡。
——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 伊維德(Wilt L. Idema)
以六萬多字的篇幅,呈現中國文學各體的麵貌,勾勒中國文學發展的綫索,突顯中國文學文化的特色,更非易事。隻有高瞻遠矚,執簡馭繁,纔能高屋建瓴,綱舉目張,做到既有論述高度,又有信息密度。我以為,本書就是采取這樣一種策略。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程章燦
文/吳情 談起中國文學,即便是中文係學生也不能保證自己已經通讀(不管是齣於謙遜還是僞裝)。從先秦《詩經》到當代每年齣版的小說,中國文學,以其龐大的體係和浩瀚的內容令人嚮往,也讓不少讀者望而卻步,更彆提中國古代尚有“文史哲”一傢的傳統,某些今天乍看來屬於哲學論...
評分中國翻譯齣版的VSI, 經常動手腳。更惡劣的是把英文原文改得麵目全非。本書最後一章是重災區,姑舉幾例: 桑稟華的這兩段原文,提到瞭閻連科關於河南艾滋疫情的作品,提到瞭高行健。到瞭譯林小便手裏就是這個樣: 整段文字的刪除不是孤例。關於解凍文學的介紹同樣刪除瞭...
評分外國人以緻於華裔都無法準確理解中國文學的內涵與價值。 不僅僅在於語言方麵的差異,還是對內容錶述的錯誤理解。 解讀《金瓶梅》時隻看到瞭性,沒看到小說作為市民文學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從這個角度齣發《金瓶梅》比《水滸傳》更適閤作為名著。 書隻適閤給外國人簡略介紹中國文...
評分文/吳情 談起中國文學,即便是中文係學生也不能保證自己已經通讀(不管是齣於謙遜還是僞裝)。從先秦《詩經》到當代每年齣版的小說,中國文學,以其龐大的體係和浩瀚的內容令人嚮往,也讓不少讀者望而卻步,更彆提中國古代尚有“文史哲”一傢的傳統,某些今天乍看來屬於哲學論...
評分抱著看看歪果仁眼中的中國文學是什麼樣的心態瀏覽瞭一下此書。雖然講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文學常識,但視角確實可愛。感覺自己看自己國傢的曆史已經有點“不識廬山真麵目”瞭。 抱著看看歪果仁眼中的中國文學是什麼樣的心態瀏覽瞭一下此書。雖然講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文學常識...
除卻有重大刪節之外,本書的其他內容亦略微讓人失望。這裏麵有文化差異的因素,譬如:西方文學以Fiction、Novel為最主要的錶現形式,而在中國隻能被“貶稱”為“小說”。這是非常微妙而重大的差彆,古典時代的中國文學也鮮有偉大的“Fiction、Novel”,隻有為數不多的“小說”,而且還更多扮演著“評書、故事”的作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而在中國古典時代,扮演著文學首要錶現形式的 - 詩歌- 在這本書的論述中,則沒有觸及其美學與文學意義所在。當然瞭,詩歌在非母語的狀態下確實很難觸及深處的美妙所在。其他的方麵覺得還是不錯的,至少值得一讀,尤其是站在另一個文化背景學者的角度,可以從更高的格局認知。
评分基本沒有什麼多齣我之前所知的東西。。。算是幫我梳理瞭一下知識點吧。。。
评分翻瞭個開頭
评分從甲骨文講到衛慧,是做到麵麵俱到瞭,但是時間綫太亂,懷疑外國人根本摸不到頭腦,也沒法做到普及的效果。
评分3.5星,前兩章比較精彩,喜歡這本書的體例,但是對一些作品的解讀很錶麵,細究起來就很有問題瞭,偶爾時間綫比較亂,還有最後一章純粹是名詞解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