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法国和世界文学界深感震惊和意外。因为评论界一向是把罗伯推崇为一流派的首领,娜塔丽•萨洛特和米歇尔•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译者简介:余中先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研究生班,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Paris—Sorbonne)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发表于2025-02-07
四次讲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评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评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评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评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图书标签: 克洛德·西蒙 法国 文学 法国文学 讲座 普鲁斯特 文学理论 文论
收集在《四次讲座》中的作于1980年到1993年之间的四次讲座,是一些最终的重写,标志着一些始终十分深刻的思考中最深思熟虑的一点,而它们是从四个对象出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记忆、诗意和写作。在它们之间,众多的回声或反复的参照构成合唱,让人们相当清楚地听到,它们的作者并没有把讲座这一实践活动不得不有所侧重表达的那些关注截然分割开来。
获益匪浅。
评分获益匪浅。
评分已购。第一篇析普鲁斯特,精细,可做【资料】备用。后面几篇关于记忆与写作,印象不深,倒是发现黑蓝网站上那句“从此小说不再是一段历险的叙述,而是一种叙述的历险”,原来是法国新小说理论家让·里卡尔杜说的。
评分【2017031】还是得看得懂原版啊,要不是西蒙点破,我都不知道普鲁斯特是个隐藏的污妖王,太会玩儿!另外我想知道第一个把《追忆似水年华》的结构比喻成大教堂的是不是西蒙,唉,是不是都服,想把《大教堂鱼》手抄一遍。其他三篇也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关于写作的那些论述,读完有点想出道【喂】,会再找些破折号小王子暨圆括号大魔王的作品来读。
评分已购。第一篇析普鲁斯特,精细,可做【资料】备用。后面几篇关于记忆与写作,印象不深,倒是发现黑蓝网站上那句“从此小说不再是一段历险的叙述,而是一种叙述的历险”,原来是法国新小说理论家让·里卡尔杜说的。
四次讲座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