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著者簡介

人物簡介

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少時博覽群書,“淹通群經”,凡經世緻用之學,不論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皆感興趣。喜讀王夫子著作,受到愛國主義的啓濛。多次科考不第,此間遊曆西北、東南各地,觀察風土,結交名士,思索救國良策。自甲午戰爭後,益發憤提倡新學。1897年與熊希齡等在長沙籌設時務學堂。次年與唐纔常在長沙創辦《湘報》、發起湖南不纏足會等,宣傳變法,抨擊舊政。1898年擢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行走,參與新政事宜。戊戌政變起,與林旭等六人同在北京菜市口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編者簡介

湯仁澤,江蘇常州人,1951年生。1983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曆史係,1992年獲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研究生院修業文學博士課程。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著作有:《經世悲歡:崇厚傳》、《話說中國?槍炮轟鳴下的尊嚴》、《保皇?維新?〈知新報〉》(與湯誌鈞閤著)、《〈仁學〉校注》(與湯誌鈞閤著)等。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圖書描述

導言

提起譚嗣同,人們總會想起他血灑刑場前的從容

不迫,也會想起“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英勇氣概。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與其他五位誌士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遇害,“就義之日,觀者萬人”,譚嗣同“慷慨神氣不少變。

……乃從容就戮。嗚呼烈矣!”

梁啓超:《譚嗣同傳》。(凡著錄本書的引文,不標明頁碼,在書內皆能查閱,下同。)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一號華相眾生,一號東海褰冥氏。他的祖先原居住在福建省清

流縣,後遷至湖南長沙。明末,七世祖濬軒公(諱世昌)為避亂,自長沙遷於瀏陽,遂為瀏陽人。曾祖經義,字鎮方,號矩齋,纍贈光祿大夫,教授鄉裏,以義稱於時;妣氏李。祖學琴,字步襄,彆字貴纔,國子監生,以子繼洵貴,纍贈光祿大夫;妣氏毛,諱開,纍贈一品夫人。父繼洵,字敬甫,光祿大夫,賜進士齣身。

母親徐五緣,瀏陽國子監生韶春之女,年十九適繼洵,“歸譚君也,食貧者十餘年,隨於京師者十餘年,佐夫治傢,條理畢具”

譚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狀》。。早在七歲時,母親挈伯兄嗣貽返瀏陽就婚,譚嗣同送母至

盧溝橋,“目淚盈眶,強抑不令齣”。返傢後,因受庶母歧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整日沉默,憂鬱成疾。十一歲時,父親譚繼洵由戶部員外郎升任郎中,在通州任職,全傢遷入京城。第二年京城發生白喉傳染病,母親和大哥嗣貽、二姐嗣淑都被感染,不治身亡。“是歲親屬歿京師者六人”

陳乃乾:《瀏陽譚先生年譜》, 3頁,見《譚瀏陽全集》(附續編),陳乃乾校訂,上海,上海文明書局,1917。。譚嗣同染疫死去三日後蘇醒,所以父親給他起瞭個字叫“復生”。“一旦失庇蔭,未嘗不或流涕思之”,傢庭的不幸,在他幼小心靈處打下瞭深刻的烙印。《仁學?自敘》這樣寫道:“吾自少至壯,遍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纍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誌矣。”梁啓超說他:“幼喪母,為父妾所虐,備極孤孽苦,故操心危,慮患深,而德慧術智日增長焉。”

梁啓超:《譚嗣同傳》。譚嗣同自小在特殊的環境中長大,養成瞭剛強堅毅的性格。

十三歲時,父親補授甘肅鞏秦階道,譚嗣同跟隨父親到瞭西北地區,觀賞到“煙消大漠群山齣,河入長天落日浮”

譚嗣同:《和景鞦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雲樓詩二篇》。、“遠天連雪暗,落日入沙黃”

譚嗣同:《白草原五律》。的壯觀景象。以後幾年

內,多次往來於直隸、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地,觀察社會風情,瞭解民眾疾苦,發齣“露草逼蛩語,霜花凋雁翎。但憂懸磬室,兵氣寓形”

譚嗣同:《武昌夜泊二篇》。的擔憂和感嘆,激起瞭

對清政府腐敗統治的不滿和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忱。

在遊曆名山大川的過程中,譚嗣同對書本知識作實地考察,辨彆真僞。《毛詩》說“涇以渭濁”。孔穎達疏

曰:“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硃熹沿襲其說,曰:“涇濁渭清”。他則相反:“涇清渭濁”。譚嗣同多次途徑甘肅,親臨涇、渭,“留心覘之”,

探究後明白瞭兩河在不同時期的清濁變化:“當涇漲渭涸,則‘涇濁渭清’;涇涸渭漲,則‘涇清渭濁’。”

十九歲,與李閏結婚,妻子賢惠,譚嗣同曾贊道:“十五年來同學道,養親撫侄賴君賢。”

譚嗣同:《戊戌北上留彆內子》。

五歲時,譚嗣同在京始與仲兄嗣襄師從畢蒓齋讀書,讀《三字經》、《韆字文》等。八歲時,與伯兄嗣貽、仲兄嗣襄讀書京師宣武城南,拜韓蓀農為師。十歲起,從湖南名儒歐陽中鵠讀書。歐陽先生推崇王夫之(號齋,一號船山,湖南瀏陽人),自號瓣,取瓣香齋之意,譚嗣同開始接觸王船山的思想。十三歲那年,與同縣唐纔常相識,兩人共師事歐陽中鵠,結下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交”。十六歲時,拜同鄉塗大圍為師。譚嗣同師從歐陽中鵠、塗大圍,有係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算學及格緻之類的自然科學,這些對其思想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二十歲後,譚嗣同曾多次應試,均落第。二十八歲時,博覽清代學者著作,尤其嗜好甘泉、焦循關於易學和數理的著作。次年在京師結識吳季清、吳樵(鐵樵)父子,對自然科學産生興趣,購買瞭當時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的自然科學

和廣學會翻譯的外國曆史、地理、政治和耶穌教神學等書籍閱讀,努力學習西方文化。

譚嗣同自述“二十學文”,初學桐城古文,後好魏、晉駢文。“少頗為桐城所震,刻意規之數年,久自以為似矣;齣示人,亦以為似。……稍稍自慚,即又以自達。或授以魏、晉間文,乃大喜,時時籀繹,益篤耆之。由是上溯秦、漢,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絕麗之文,子雲所以獨遼遼焉。”

譚嗣同:《三十自紀》。在三十歲以前,已完成詩文著作十六種二十四捲。

譚嗣同生活的時代,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1894年他三十歲,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戰敗,“世變日亟”,“天朝上國”竟被“蕞爾小國”——日本擊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奇恥大辱極大地震動並喚醒瞭國人,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在社會上産生巨大的影響,形成強烈的變法維新思潮。譚嗣同在時局的刺激和維新思潮的推動下,思想發生瞭根本的變化,譚嗣同這樣寫道:“世間物抵春愁,閤嚮滄溟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題江建霞東鄰巧笑圖詩》。他決心告彆過去,拋棄舊學,乾一番事業。1896年,聽說康有為等在北京創辦強學會,慕名往訪,見到梁啓超、麥孟華等誌同道閤者,“始備聞一切微言大義,竟與嗣同冥思者十同八九”

譚嗣同:《治事篇第十?湘粵》。。

1898年2月至4月,南學會在長沙開講,譚嗣同作《論中國情形危急》演講,“願與諸君講明今日危急情形,共相勉為實學,以救此至危急之局……夫日本席全盛之勢,猶時恐危亡,憂及我國,我何可不自危而自振乎?”

譚嗣同:《論中國情形危急》。又與唐纔常在長沙創辦《湘報》,按日刊行;與熊希齡等組織延年會;與黃遵憲、唐纔常等發起湖南不纏足會;湖南延年會在長沙成立,譚嗣同撰《敘》及《章程》等。在1898年4月23日《湘報》第四十二號上呼籲:“諸君諸君!我輩不好自為之,則去當奴僕、當牛馬之日不遠矣。”“今日救亡保命、至急不可緩之上策,過於學會者”

譚嗣同:《譚復生觀察南學會第八次講義》。。通過辦學會,可以培養和團結一批通曉中、西學的知識分子,組織起緻力於維新事業的骨乾力量,從而“結群力厚”,以開風氣而挽世變。

6月11日,光緒帝下《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百日維新開始。

9月5日,賞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加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行走,參預新政事宜。章京品級雖不高,卻是光緒帝在軍機處推行變法的得力助手。

18日,光緒帝命林旭傳齣“密詔”,令康有為“即速齣外”。晚間,譚嗣同赴法華寺造訪袁世凱,勸說袁世凱勤王,殺榮祿,除舊黨。譚嗣同“盡以密謀告袁”,“袁尚未允也,然亦未決辭”。

19日,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迴宮。21日政變發生,重新“訓政”,廢除新法。

政變發生後,京城及各地大肆搜捕維新人士,大難隨時會降臨到他們的身上。梁啓超勸譚嗣同齣走,譚嗣同說:“昔欲救皇上,既可救,今欲救(康)先生,亦可救,吾已事可辦,惟待死期耳!”梁啓超勸他一起去日本駐華使館暫避,再謀齣國,以圖維新大業的復興。譚嗣同執意不從,說自己受皇上恩寵,理應酬聖主的恩澤。

譚嗣同“竟日不齣門,以待捕者”,捕者未至,“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傢書一篋”交給梁啓超,說:“不有行者,以圖將來;不有死者,以酬聖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蔔,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與一抱而彆。22日至24日三天,譚嗣同“復與俠士謀救皇上,事卒不成”

梁啓超:《譚嗣同傳》。。日本誌士數名勸譚嗣同避難日本,不聽,再三苦勸,譚嗣同說:“各國變法,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25日,清廷逮捕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交刑部審訊。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

黃浚:《花隨人聖盦摭憶》,141頁,上海,上海書店齣版社,1998。。題一詩於獄壁曰:“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28日,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於北京菜市口遇難,史稱“戊戌六君子”。“就義之日,觀者萬人”,譚嗣同“慷慨神氣不少變。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君呼剛前曰:‘吾有一言。’剛去不聽,乃從容就戮。嗚呼烈矣!”

《仁學》是譚嗣同的代錶作。《仁學》的寫作醞釀於1896年,次年春寫成,有上下兩捲,凡五萬言。

1896年,譚嗣同奉父命納貲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候補一年,從居士楊仁山(文會)學佛學,“閉門養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1896年10月26日緻函唐纔常,提及撰述《仁學》事:“若夫近日所自治,則有更精於此者,頗思共相發明,彆開一種衝決網羅之學。”1897年2月19日《緻汪康年書》說:“斯事體大,未敢率爾,且亦不暇也。”“近始操觚為之,孤心萬端,觸緒紛齣。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寫齣此數韆年之禍象,與今日宜掃蕩桎梏衝決網羅之故,便覺刺刺不能休,已得數十篇矣。少遲當寄上。”這樣看來,所指寫作宜為《仁學》,且至2月中旬,譚嗣同已完成“數十篇”瞭。

《仁學》寫成後,未公開印行,譚嗣同曾“以示一二同誌”

《新民叢報》創刊號(1902年2月8日齣版),載有《仁學》廣告,謂“著成後,恐駭流俗,故僅以示一二同誌,秘未齣世”。。梁啓超在《三十自述》中說:“時譚復生宦隱金陵,間月至上海,相過從,連輿接席。復生著《仁學》,每成一篇,輒相商榷,相與治佛學,復生所以砥礪之者良厚。”

梁啓超:《飲冰室閤集?文集》之十一,18頁,見《飲冰室閤集》捲2,北京,中華書局,1936。看到原稿的“同誌”還有唐纔常、章太炎、宋恕等。

1896年8月,譚嗣同與宋恕同去上海,宋恕“惠之以詩”贈譚嗣同,譚嗣同以《酬宋燕生道長見報之作即用原韻》迴贈,後附跋語:“丙申鞦八月,偶客上海,燕生惠我以詩,人事卒卒,未有以報。及還金陵,乃剋奉答,並書扇以俟指正。”《宋平子文鈔》有《贈譚復生》:“五十年來數壯夫,南州一郭聖人徒。神交昔墮韆行淚,聲應今傳萬字書。”這“萬字書”很可能是指《仁學》。

1897年初,梁啓超緻函嚴復說:“儕輩之中,見有瀏陽譚君復生者,其慧不攘穗卿(夏曾佑),而力過之,真異纔也。著《仁學》三捲,僅見其上捲,已為中國舊學所矣。此君前年在都與穗卿同職之,彼時覺以異於常人,近則深有得於佛學,一日韆裏,不可量也。”

梁啓超:《飲冰室閤集?文集》之一,110頁,見《飲冰室閤集》捲1,北京,中華書局,1936。

1897年4月15日,譚嗣同緻唐纔常函說:“嗣同蒿目時艱……止期直達所見,未暇彌綸群言,不免有所漏耳。”所說也是《仁學》。唐纔常受其影響,於同年6月齣版的《湘學報》上發錶《質點配成萬物說》,引用其說。譚嗣同讀後,緻函唐纔常說:

得此則嗣同之《仁學》殆欲作,乃足下於《湘學報》一則曰:“綿《仁學》之公理”;再則曰:“《仁學》之真詮”;三則曰:“《仁學》大興”;四則曰:“宅於《仁學》”;五則曰:“積《仁學》以融機械之心”;六則曰:“《仁學》大昌”。轉令嗣同慚惶,慮《仁學》虛有其錶,復何以副足下之重許?然近依《仁學》之理衍之,則讀經不難,迎刃而解,且日齣新義焉。

可見唐纔常看到《仁學》,且受到影響。

章太炎看到《仁學》,是由宋恕“見示”的。《太炎先生自定年譜》光緒二十三年記載:“會平陽宋恕平子來,與語,甚相得。平子以瀏陽譚嗣同所著《仁學》見示,餘怪其雜糅,不甚許也。”

《宋恕師友手劄》中多次提到譚嗣同的《仁學》,如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十一日章太炎《緻宋恕書》第四書雲:

復笙《仁學》,今見於《清議報》,其說以以脫為靈魂,不生不滅,故生死;原質托始,故爾我。其義可以振怯死之氣,而泯小智之私,誠驁傑矣。惜天末相思,汨羅不齣,不能與辯於夢寐之中,使果有此,則僕將自裂相說。今未見復笙,則參以實驗,而知靈魂之未嘗有也。

湯誌鈞:《讀〈宋恕師友手劄〉》,見《湯誌鈞史學論文集》,221~222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2013。

“復笙”,即譚嗣同。

《仁學》的問世在譚嗣同遇難以後。最先刊登《仁學》的是戊戌政變後梁啓超在日本橫濱發行的《清議報》,自1899年1月2日起至1901年12月21日止連載,共刊載十三次,曆時近三年。略後是上海發行的《亞東時報》,自第五號(1899年1月1日)起連載,至第十九號(1900年2月28日)刊完,共刊載十四次,曆時一年多。此後還有單行本齣現。20世紀60年代初,湯誌鈞先生曾對《仁學》齣版始末及各版本加以考核,認為最早刊登《仁學》的是《清議報》和《亞東時報》,但兩者不是同源,《清議報》本源自梁啓超所藏“副本”,而《亞東時報》本則源自唐纔常的藏本。國民報社以後各本都沿用梁啓超所藏“副本”。

參見湯誌鈞:《〈仁學〉版本探源》,載《學術月刊》,1963(5)。經追本溯源,以《亞東時報》版《仁學》為依據,與不同版本互勘校注,使《仁學》更接近原來麵目。本捲采用的就是校注後的《仁學》。

《仁學》的理論來源,用譚嗣同自己的話說:“凡為仁學者,於佛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於西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緻、社會學之書;於中國書當通《易》、《春鞦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及陶淵明、周茂叔、張橫渠、陸子靜、王陽明、王船山、黃梨洲之書。”

譚嗣同:《仁學?界說》。梁啓超認為:“《仁學》之作,欲將科學、哲學、宗教冶為一爐,而更使適於人生之用,真可謂極大膽極遼遠之一種計畫。此計畫吾不敢謂終成立之望,然以現在全世界學術進步之大勢觀之,則似為期尚早,況在嗣同當時之中國耶?”

梁啓超:《飲冰室閤集?專集》之三十四, 67頁,見《飲冰室閤集》捲8,北京,中華書局,1936。可見寫作《仁學》的理論基礎是以儒學為主,吸取佛學理念及自然科學知識,建立起新的理論體係。

《譚嗣同捲》由上、中、下三捲組成,上捲是《仁學》,中捲是譚嗣同自定的“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四種”,下捲是1894年後的詩文及報章文輯、書簡、附錄等。

譚嗣同是瀏陽人,他說:“縣産菊花石,嘗銘以為硯,因名廬曰‘石菊影’。又以陶詩‘遠我遺世情’之言,名堂曰‘遠遺’。”

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思篇》之四十一。譚嗣同生前編定舊學四種稿本:《寥天一閣文》捲一、捲二(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弟一種);《莽蒼蒼齋詩》捲一、捲二和補遺(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弟二種);《遠遺堂集外文》初編、續編(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弟三種);《石菊影廬筆識》上、下捲(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弟四種)。1897年4月於南京,在劉淞芙的協助下以石刻版刊印。本捲按原順序編入。

譚嗣同自幼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文章、論說極有成就,詩篇也很齣色,留下詩作達二百餘首。

譚嗣同自定三十歲前後的詩文名稱,即大緻可以1894年為界,分作兩個階段:1894年前的詩篇大都收入《莽蒼蒼齋詩》捲一、捲二、補遺及《遠遺堂集外文》初編、續編中;1894年後的詩篇大都收入《鞦雨年華之館叢脞書》捲一、捲二中。

譚嗣同去世後,梁啓超搜集並刊載譚氏詩作,其中《題麥孺博扇有感舊四首之三》,刊載於《飲冰室閤集?文集》“詩話”之首,並評價說:“譚瀏陽誌節學行思想,是我中國二十世紀開幕第一人,不待言矣。……瀏陽殉國時,年僅三十二,故所謂新學之詩,寥寥極希。”該詩“其言沉鬱哀艷,蓋瀏陽集中所罕見者,不知其何所指也。然遣情之中,字字得學道有得語,亦瀏陽之所以為瀏陽,新學之所以為新學歟!”

梁啓超:《飲冰室閤集?文集》之四十五(上),1頁,見《飲冰室閤集》捲5,北京,中華書局,1936。

梁啓超對譚嗣同的詩作贊賞有加。如《晨登衡嶽祝融峰》一詩是“瀏陽人格,於此可見”,詩中有“身高殊不覺,四顧乃峰”句,是“何等自負語”,詩作於1896年“未齣任天下事”之前,“先時之人物,其氣魄固當爾爾”

梁啓超:《飲冰室閤集?文集》之四十五(上),42頁,見《飲冰室閤集》捲5。。如《丙申之春緣事以知府引見候補浙江寄彆瓣師兼簡同誌諸子詩》,“此八章即其所謂三十年以後新學之初唱矣,沉雄俊遠,誠在《莽蒼蒼齋》之上”。所遺憾的是“篇中語語有寄托,而其詞瑰瑋連犿,斷非尋常所能索解,唐紱丞嘗語餘雲:‘此詩惟我能解之。’餘時匆匆未暇叩紱丞也,而今紱丞亦雲亡,誦元遺山獨恨人作鄭箋之句,又愴然涕下矣”

同上書,40頁。。

《石菊影廬筆識》上捲《學篇》,共七十七則

《譚瀏陽全集》刊載《石菊影廬筆識》時隻分段,數列,《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4)分為七十六則;

《譚嗣同全集》(蔡尚思、方行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分為七十七則。,係譚氏多年纍積的讀書劄記,凡經、史、子、集、理、化、天文、地理等,所不包。如六十三則的“透光鏡”,當時人們不明其理,問與英人傅蘭雅,並在《格緻匯編》中解答原理。其實宋時已有人作過解釋瞭。譚嗣同感嘆時人之孤陋寡聞:“足證西人緻思之精,益嘆吾華人之學。並古人所已明者而失之,而瑣瑣問之西人,又奚但此一鏡爾乎?”

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之六十三。

《石菊影廬筆識》下捲《思篇》,共五十四則,包括雜記、詩文、掌故和交友情況。

譚嗣同傳世的著述、信劄不多。譚氏被捕前,因恐株連傢屬、師友, “曾把身邊一切文件信劄付之一炬”。遇害後:“一時新人物全數銷聲匿跡,算學館形停頓,匿名揭貼滿街都是,我祖父(歐陽中鵠)的名字,被劣紳們從聖廟的首事名冊上撕下,說是‘毀聖叛君,不許與祭’。外邊的謠言很大,說是要圍搜我們的傢,於是舉凡與譚氏有往來的人傢都相戒懼,就把譚先生的墨跡一齊毀瞭。”“所以他的尺牘,和當時一班青年誌士與他論學論政的信流傳甚少。”

歐陽予倩編:《譚嗣同書簡?序》,5頁,上海,文化供應社,1948。陸續發錶的譚氏遺墨都是難得的災後“燼餘”,十分珍貴。

本捲上捲《仁學》采用湯誌鈞、湯仁澤校注後的《仁學》。中捲和下捲大多采用陳乃乾校訂的《譚瀏陽全集》(附續編)或張乃濟編纂的《戊戌六君子遺集》刊載的詩文,兩集均齣版於1917年;另有篇目選自蔡尚思、方行編的《譚嗣同全集》。本集很多詩文、報章文輯齣自當時報刊,如從《時務報》、《湘報》、《湘學報》、《清議報》、《知新報》、《亞東時報》等輯錄下來的。這些早期報刊散藏在全國各主要圖書館,查閱不易,極為珍貴。

本捲還將歐陽予倩編纂的《譚嗣同書簡》收入捲內,皆是劫後存世不多的信劄,正如編者所言:

凡研究一個人物,單看人傢所寫的傳記是不夠的。從其人和朋友,尤其是和親密的朋友的通信當中,最容易看齣他的個性、人格、行為和風度。譚先生這些信,很能看得齣他當時情緒的高漲和鬥爭的激烈。其中論述時事,慷慨激昂,尤其對於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憤慨,眥裂血沸之情,躍然紙上。

歐陽予倩編:《譚嗣同書簡?序》,5~6頁。

另有錄自《湖南曆史資料》刊載的《上譚繼昇夫婦》、《緻劉淞芙書其二》、《緻張薊雲書》和《緻李閏書》等信函,並附上原編者按語,以明材料的來源、書寫年代等信息。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圖書目錄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1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喜欢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電子書 的读者还喜欢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譚嗣同
出品人:
頁數:464
譯者:
出版時間:2015-1-1
價格:CNY 72.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99474
叢書系列: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圖書標籤: 譚嗣同  思想傢  思想  革命  文集  思想史  國學  傳統文化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用戶評價

評分

部分。

評分

部分。

評分

除瞭有校勘而缺注釋外,對於喜歡或對譚嗣同有興趣的書友,這書還是值得一看的【何況網購好便宜。。。。。。】

評分

部分。

評分

去自我中心,去人類中心,Diderotian唯物論者,三觀甚閤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書屋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