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迪欧与让-克洛德•米尔纳来自同一个时代,巴迪欧于1937年出生在拉巴特,米尔纳于1941年出生在巴黎。他们都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岁月”,他们都曾是毛主义者,巴迪欧将他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而米尔纳却早已与之保持距离。
这一关于左倾主义命运的最初论战发生之时,正是哲学与政治的角色产生新的重大分歧的年代。在论争中,他们提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巴黎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此外,他们还特别关注历史大屠杀。他们讨论着“无限”和“普世”,讨论着“犹太人名称”、反犹太主义和暴力,还讨论着知识分子角色、进步、资本主义、左派以及欧洲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米尔纳的理论怀疑主义与巴迪欧的学说激情不断地碰撞着。卢克莱修的倾慕者与柏拉图继承人的忠实拥趸频频擦出火花。米尔纳的孟什维克主义论据与巴迪欧的布尔什维克观点正面交锋,并且丝毫没有融合的迹象。最终,这一别开生面的论争还开启了对问题的全新讨论。
名称的部分完全不懂。巴迪欧的底牌基本上亮出来了,有启发。
评分没太看懂,但有启发。在那些感觉有点看得懂的观点上,可能我偏向巴迪欧?
评分虽然结论莫衷一是
评分比较有同感的点在于对"犹太人"三重人称所牵涉到的自我和他人认知、法语的辩证性以及法国式想象。(另:对中国革命历史与潜在现实的想象并不陌生,对于现代汉语作为一门思考语言的局限似乎是个空白。
评分虽然结论莫衷一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