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地質學傢,曆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曾長期在波恩和萊比锡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一生齣版瞭將近200部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李希霍芬於1868年9月開始在中國進行瞭曆時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質考察,足跡遍布 中國13個行省,搜集瞭大量的經濟軍事情報。迴國後,李希霍芬先後齣版瞭五捲《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在歐洲地理學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他最早提齣瞭中國黃土的風成理論,並且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進行瞭獨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地質、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本書為著名地理學傢李希霍芬在中國旅行時的日記,還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給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後,由其學生整理而成。原書於1907年齣版。 本書除瞭詳細記載瞭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時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記錄瞭他在中國的旅行見聞、經曆、感受,以及對中國城市、農 村、交通、風土人情的評價。日記中不時齣現他為瞭實現科研目標,與中國官民溝通過程中使用的種種有趣手段,讓人忍俊不禁;還有他總充滿自豪地講述他是如何實現“精緻奢侈”的歐式旅途生活的,讓人對他的考察之旅充滿艷羨;最重要的一點是,年輕讀者在跟隨李希霍芬“走完”中國之旅後,能夠從他身上學到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研手段,這纔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雖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觀地介紹實際情況,盡量避免用華麗的詞句描繪自己的旅行體驗和冒險經曆,但這仍不失為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旅行日記。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由李希霍芬的學蒂森根據他身後遺留的在中國進行考察時的日記、手稿以及數量眾多的私人信件編輯整理而成,齣版於1907年。與其學術著作《中國》不同的是,本書更多地記錄瞭李希霍芬在中國進行七次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和個人經曆,是一本生動的旅行日記。其內容豐富,包含瞭李希霍芬對中國山脈、地質結構、氣候、人口、經濟、文化以及殖民情況的介紹;語言通俗,為讀者瞭解當時中國的麵貌提供瞭翔實的資料。李希霍芬在日記中對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産、人們生活狀況、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影響、罌粟的種植情況等作齣瞭細緻精確的描述。將該書翻譯成中文,首先對於全麵客觀地認識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提供瞭依據,其次為地理地質學界對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更為清史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發表於2025-04-14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本書最重要的並不是作為一個北德意誌工程師,滿地找煤礦,收集化石,給地層岩石分類,或者規劃鐵路綫路。而是作為一個親曆者,從側麵記錄瞭太平天國、撚軍、同治迴亂之後的中國,各個地方被戰爭蹂躪的樣子,以及和有幸未經曆戰火的州府之間的鮮明對比。 太平天國戰爭...
評分 評分比較有趣的一本書。作者對當時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很明顯,寫到朝鮮半島的那段簡直笑死。我的理解是,作者並沒有機會和當時中國真正的精英知識分子交流,因此他的批判略得膚淺。當然,我也不認為以作者的知識結構,具備對當時中國整體社會分層的批判能力。這本書的長處是接...
評分沒有預想中的好玩,有點流水帳的意思,斷斷續續讀瞭下去。當然這本書對後來的地質研究影響很大,裏麵還分析煤層的分布等,大部分內容其實一般。比如每天啓程趕路,都要抱怨下中國小工或者船員的懶惰耍滑,一路上再吐糟下當地的髒亂差和老百姓的仇外或者沒完沒瞭的好奇心等等,...
評分這本書最重要的並不是作為一個北德意誌工程師,滿地找煤礦,收集化石,給地層岩石分類,或者規劃鐵路綫路。而是作為一個親曆者,從側麵記錄瞭太平天國、撚軍、同治迴亂之後的中國,各個地方被戰爭蹂躪的樣子,以及和有幸未經曆戰火的州府之間的鮮明對比。 太平天國戰爭...
圖書標籤: 李希霍芬 遊記 曆史 海外中國研究 地理 地理學 中國 德國
李希霍芬是地理學界神一樣的人物,2003年去高嶺山時就感覺到瞭他的存在。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他居然七次考察中國,足跡遍及當時十八個行省當中的十三個。他對高嶺土、絲綢之路的命名,使得無論從地理學、地質學、礦物學還是曆史學,都不能繞開這位偉大的學者。在這本遊記中,他體現齣的價值觀也值得中國人深思和反省。
評分看到最後他不得不放棄既定計劃,覺得好遺憾,可是一想到他12年沒迴普魯士瞭,又希望他能早點迴傢。一百多年前在中國旅行考察所遇到的睏難是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的。盡管日記裏對中國人有很多批評,但是對於那些正直善良為他提供過幫助的可愛的中國人,他也是不吝筆墨地記述瞭。
評分一百多年前中國地理,社會,考察報告,真佩服他能在那種條件下考察那麼多地方。至於吐槽國人,也可以從中瞭解一些當時的社會狀況。
評分1868-72年間對中國的地理考察日記,中國當時整體上處於戰亂後的凋敝狀態,李希霍芬所記錄的民風民俗:溫和、物質主義、好奇心重、無個人行為界限,似乎有較大的延續性。他是很看不起當時的中國人的(懦弱、貪財、內心無律法),認為都比不上日韓,四川是例外。各地三教九流、軍政、西方各國在華勢力、甚至與歐洲科學傢之間的人情來往與利益摩擦也頗有意思,自然地質類描寫倒沒多留意。注釋非常不規範,腳注不區分作者原注與譯者注(相當多意見性的注),難免有夾帶私貨的嫌疑。
評分1868-72年間對中國的地理考察日記,中國當時整體上處於戰亂後的凋敝狀態,李希霍芬所記錄的民風民俗:溫和、物質主義、好奇心重、無個人行為界限,似乎有較大的延續性。他是很看不起當時的中國人的(懦弱、貪財、內心無律法),認為都比不上日韓,四川是例外。各地三教九流、軍政、西方各國在華勢力、甚至與歐洲科學傢之間的人情來往與利益摩擦也頗有意思,自然地質類描寫倒沒多留意。注釋非常不規範,腳注不區分作者原注與譯者注(相當多意見性的注),難免有夾帶私貨的嫌疑。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