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昆
地道风物MOOK内容总监。曾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萧春雷
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致力于文学、艺评及人文地理写作,著有《大地栖居》、《自然骨魄》、《华夏边城》。
袁銮
资深在地旅行者,旅游杂志撰稿人,Lonely Planet系列《贵州》特约作者,携程网《贵州自由行》作者。
张晓松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田野报告三十余篇。其作品《枪手的部落——岜沙》最早向大众解开了贵州岜沙苗寨的神秘面纱。
曾丽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著有《苗绣》(与曾宪阳合著)等。
…………
“山地部落”这个词,与都市文明遥遥相对,天然涵盖了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等色,能够燃起无数人踏上旅途的渴望。 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
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在经年累月中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
我们从黔东南开始,学习如何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一地的恒常变化,也期待每个参与者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获得对各地更加真实、丰富的沟通与理解。
●黔东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2016年度《纽约时报》推荐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瑰丽山水——雷公山、清水江,绝美建筑——鼓楼、风雨桥,古朴艺术——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精湛手艺——苗银、苗绣,地道美食——酸汤鱼、牛羊瘪,都在黔东南!
●附赠黔东南地道风物地图,获取“在地”旅行方式的最佳体验地,从黔东南开启重塑旅行视角的深度旅程,发现更广阔也更真实的天地。
如今关于旅游的话题越来越多。从名胜古迹到山川大河,都能感受到中国人对于旅游的热衷。然而在人们酷爱旅游的背后,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 有人曾说“旅游是身体在路上,读书是灵魂在路上,不管如何,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人知道看待世界...
评分——评《黔东南》 文/蓦烟如雪 “原生态”是很本原的词汇,它指的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原始是未经雕琢,是净土,在满是游人的地域,已经是少见净土之地了。 而...
评分范亚昆 电影《路边野餐》上映,同事们约好集体早退,去看电影。 黑魆魆的影院里气氛安静,一觉醒来,荧幕上的旁白正在解释,为什么当地人将狗唤作“老师傅”。我不禁满意:看,没有错过重要情节。身边不远处的黑暗中,枇杷姑娘、十三郎、云先生、晃晃姚正认真盯着荧幕,大概...
评分我对于西南山野也算是神往已久了,距离最近的是今年夏天去了昭通市的水富县度过严酷夏天的一日一夜,纵然是川滇交界,也得以一窥大山里的岁月。 本书关于黔东南,关于我们未曾知的“山地部落”,关于原生态与纯净。书里黔东南和读者间的距离恰好,观之有物且有趣,醉人...
评分这是一本原创、聚焦风物的黔东南文化深度导览书。 一百年前的旅行者离开故乡时,随处可见参差多态的地域文化,而今,人们似乎只能在某些遗漏之处才能找到渴望的原始景观。在黔东南,恰恰是无穷的山地延缓了当代文明与旅游的步伐,造就了这最后的“净土”。2001年,几乎一...
感觉这一期没有前两期好看,内容挺好的,就是写得没有前两期耐看
评分做得还不错,直接可以当脚本拍纪录片了
评分打开这本书,一边看书里的插图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里走进了一个在下着小雨的,有点微凉的地方。满眼的绿色树木在雨水滋润下郁郁葱葱,脚下有黄色的泥土小路,远远看去,一个挽着裤腿的村民扛着锄头向你走来,他穿着蓝色的劳动布褂子,戴着同色的帽子,笑呵呵的朝你走来,你个眼神的交错,你觉得这里安静又美好。
评分梵净山真的好仙。
评分刷评价的书,勿上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