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空間物理專業。198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係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1997年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研究員。1995年起師從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9年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所著《科學的曆程》齣版近20年,仍是科普領域的暢銷圖書。此外還著有《技術哲學講演錄》《現代化之憂思》《反思科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等。
本書直麵現今國人科學概念的誤區,即要麼把科學等同於技術,等同於促進生産力發展的工具,要麼把科學看成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智力成就。作者指齣:科學成為推動曆史發展的強大動力隻是十九世紀以後的現象,科學根源於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現代科學起源於 希臘科學的復興以及基督教內在的思想運動,對力量的追求、對自然的控製和徵服成為現代科學的主導動機。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
要進行正確的思考,得有正確的邏輯。而進行正確的邏輯推演之前,概念清晰、準確、必要是前提。而吳教授的這本書就是為“科學”這個概念正本清源的。 閤格的現代公民是避免不瞭談科學的,不然怎麼在微博上吵過轉基因和中醫話題的敵對陣營的人。但吵不能隻是人身攻擊嘛,那多沒意...
評分下麵是兩段錢穆先生1941年寫的文字。70多年後,終於齣現瞭迴應這個問題的中文著作。 科學精神與個人自由要求各有其深邃的真源,非可貌襲而取。……中國人卻一意專從他們的科學方麵著眼,又不能注意到他們科學精神的源頭處,而隻看重他們科學方法上之應用與享受。結果貴賓——...
評分作為不愧是一個科學教的信徒,不斷錶示除瞭經驗領域的剩下得都是僞科學,這種嘴臉本質和當年燒死布魯諾的教廷頭子有什麼區彆? 雖然對國外圖書市場和媒體宣傳裏的僞心理學批判得特到位,可是除瞭各種憤慨也沒什麼建議,一副你們這群玩意不懂我們學術圈的嘴臉,這是科學專業化後...
評分 評分有個朋友是吳教授的忠實粉絲,極力推薦這本書。平時對這種嚴肅的書是比較發怵的,但這本書讓我頗有意外驚喜之感。行文毫無學術論文感,怎麼說呢,是一種聽講座的感覺,娓娓道來,很自然地就看進去瞭。後來聽朋友說,吳教授是北大的明星教授,課講得特彆好,也經常到校外演講,...
清晰。推導縝密,水到渠成。解答瞭我讀《科學的曆程》時的疑問:中國科學為什麼占幅如此之少。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理解“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就須弄清楚“什麼是科學”。作者從科學哲學角度,辨析希臘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自然觀念,接著考察瞭科學兩種前後相繼的形態(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形成與發展,最後重點闡述博物學這一重點分支。蕩滌其中涉及的諸多大眾誤解,比如,1.區分科學與技術;2.現代科學是在宗教基礎之上誕生的,而不是通常以為的“宗教是科學的天敵”,布魯諾的故事是一種誤導;3.原來“本科”這個詞是蔡元培先生發明的,蔡先生繼承瞭歐洲大學的自由七藝傳統,主張嚴格區分文、理兩科和應用科學,後者應為專科,而我們現在的“本科”混淆瞭“學”與“術”、“本科”與“專科”的區彆,教育概念混亂,自相矛盾。
评分吳國盛教授《什麼是科學》通過科學的溯源和中西文明的比較,告訴我們什麼是科學,讓我們拋開以往對科學的誤解,對科學有瞭一個深入的再認識,重新理解什麼是科學。
评分哪能到8.8分啊。。。。這書大量時間在講詞源和中西對比,沒什麼意義
评分科學史類型的曖昧迴答,係論文拼湊而成,不夠連貫。學到瞭一些新的名詞。
评分太牛逼瞭!係統性地迴答瞭著名的所謂“李約瑟難題”,中國黑中國粉兒中醫黑中醫粉兒更是應該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