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1900~1990),女,小说家、画家。原名瑞棠,笔名叔华、素心。广东番禺人。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1929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编《武汉文艺》。1940年起在燕京大学任教。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等地教中国近、现代文化,后寓居英国。凌叔华崛起并成名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当时的冰心、庐隐、苏雪林齐名。她的文字清秀俊逸而又朴实无华,哀感隽永而又浪漫生情,清朗明快而又雅淡细腻,独具“闺秀派”之风。在徐志摩的心目中,凌叔华是“中国的曼殊斐尔”。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爱山庐梦影》,以及用英文写成的带有自叙色彩的《古韵》。
小说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其创作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表现旧式少女无法主宰命运的失落和茫然,讽刺和怜悯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二是发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揭露旧式太太寄生虫般的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这大概是她最好看的集子。清新素净的笔调不适于处理群像与复杂的叙事结构(如《一件喜事》),但写起《酒后》、《再见》、《花之寺》之类的心理游戏来,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评分这大概是她最好看的集子。清新素净的笔调不适于处理群像与复杂的叙事结构(如《一件喜事》),但写起《酒后》、《再见》、《花之寺》之类的心理游戏来,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评分没想到凌淑华的书也不错,对她了解不多,只知道是徐志摩的朋友,也是个才女,书是盲买的,她写的短篇小说也很不错,是我喜欢的民国风。其中我很喜欢《吃茶》《中秋晚》《花之寺》《我哪件事对不起他?》《奶妈》
评分〈酒后〉微妙极了,怪不得丁西林会改编成独幕剧,真的很好,戏剧就丢失了精髓~〈绣枕〉被夏志清认为是“中国第一篇依靠着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讽刺的象征来维持气氛的小说”,与〈吃茶〉等篇很像旧式的闺阁小说,又加了细腻的调子与审视的眼光,可惜有点重复了。〈说有这么一回事〉同学少年假凤虚凰,〈资本家之圣诞〉又一篇圣诞故事~ 最好的几篇有曼斯菲尔德的风格
评分凌叔华的短篇小说是西化的模式,结构很精巧,故事的内容倒有些像她的国画,雅致而有意境。故事几乎没有背景的铺陈,大部分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以及心理活动来获悉故事的主线,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就如前二篇的《酒后》与《绣枕》,用人物间的对话以及细节的描写引起人们对事件的好奇心,不住读下去,临近结尾时却嘎然而止,意味深长,但不作过多解说,全凭读者自己体会。 故事里的用来烘托人物情绪的景色描写短却很细腻准确,就像她画的兰草,寥寥几笔却得神韵。从故事里透出的观点亦很现代,甚至比现代的很多人都开明,讲女同性恋、奶妈、旧式婚姻的几个小故事里无不透出惋惜与暗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